“大學排行榜:一個就夠還是多多益善?”7月17日的《中國青年報》以此為題進行了報道,該報的調查顯示,54.8%的人認為,大學排行榜的存在是必要的,“不然誰知道大學什么樣兒啊?”但與此同時,又有65.8%的人覺得“只有一個權威的大學排行榜比較好”,并且43.6%的人覺得這個榜單應該由“政府主管部門”來發布。
近年來,隨著高考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間生源競爭的加劇,作為顯示學校地位,并具有指導學生擇校作用的大學排行榜,也相應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而據最新一期《瞭望東方周刊》的報道,自1987年以來,全國近20家機構,以不同的指標體系對大學進行評價與排名,產生的大學排行榜約有100個。“100個大學排行榜該相信哪個”,一時間,大學排行榜的過多過濫,成為輿論抨擊的焦點,這種背景下,出現“只有一個權威的大學排行榜比較好”的呼聲,當然并不奇怪。
但是,“只有一個權威的大學排行榜”真的“比較好”嗎?我想,事實恐怕并非如此。
如果我們承認大學排行榜也是一種產品(當然是信息產品),并且這種產品的大量出現是招生市場的現實需求決定的話,那么,就應該相信,將這種產品的供應“壟斷”起來(甚至是由行政壟斷),從長遠來看,不可能是什么好事。現在大家不都在談反壟斷,并對壟斷造成的產品的質次價高、信息不透明深惡痛絕嗎?既然其他領域的壟斷害處多多,那么,大學評價排行領域內的信息壟斷、排斥競爭,就同樣未必是件多么好的事情。
其實,具體從大學排行榜本身的特殊性看,排行榜的多樣性也是一種必然現象。從客觀方面講,與一般的社會組織不同,大學的高下優劣,評價的標準、尺度、層面本身就是非常繁復多樣的,舉凡辦學規模、硬件設施、專業精度、教學科研水平、師資力量、論文數量、就業狀況、聲譽名望等等指標,都可以成為排行的依據,側重不同的指標體系,自然也就會產生不同的榜單。從主觀方面講,與自然科學研究不同,社會領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角度、偏好、價值取向的不同,“見仁見智”不僅在所難免,而且無須避免。
當然,強調這些,并不等于說筆者就承認時下“100個大學排行榜”都是可取的,完全沒有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情況存在,而是想指出,其一,對于大學排行榜領域出現的看似多濫的“重復建設”,不必大驚小怪、過于恐慌,因為從整體上看,大學排行榜目前仍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既然是新生事物,就應當寬容它一時的粗糙、蕪雜,不宜動輒輕言“取締”“制止”;其二,要使這種蕪雜局面走向規范有序,最終還要靠市場本身基于競爭的優勝劣汰,而不是外力的強制干預和裁奪;其三,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政府的作用在于,為這種信息競爭創造良好的環境(如規范高校信息數據的發布的透明公開、監督各榜單制作者信息的真實性),而不是親自上陣參與其中。
總之,對于大學排行榜,“一個就夠還是多多益善”的數量之爭,并不是個有意義的真問題,真問題在于,如何讓大學排行榜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逐漸走向成熟,更好地為社會服務。一句話,大學排行榜:不患多,而患沒有競爭。
來源:青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