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今年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外圍云系而引發(fā)的強降雨,造成湘東南暴雨成災,繼而引發(fā)湘江干流全線7月17日以來發(fā)生自1994年以來最大的洪水,給全省造成重大損失。“碧利斯”這一罪魁禍首究竟是如何造成我省強降水的呢?今天下午,省氣象局的專家專門對“碧利斯”進行了剖析。
據省氣象局副局長潘志祥介紹,“碧利斯”僅是個強熱帶風暴,尚未達到臺風的強度,但它自東南沿海登陸后,造成了我國南方40余萬平方公里范圍遭受重大災害損失,暴雨區(qū)延伸上千公里。我省從7月14日開始,衡陽、永州、郴州等地相繼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受此影響,郴州的資興、永興、安仁、北湖區(qū)、蘇仙區(qū)等地及耒陽受災嚴重。
“碧利斯”造成我省強降水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從結構分析,“碧利斯”強熱帶風暴為空心結構,中心附近降水不強,但在其南部形成了上千公里的強降水帶,湘東南正好位于強降水帶的西南部,這與一般的臺風暴雨明顯不同,也增加了預警預報的難度;由于“碧利斯”西側偏北氣流與南海北上的西南暖濕氣流在南嶺山脈一帶持續(xù)交匯,造成湘東南強降水的持續(xù)少動;“碧利斯”登陸后,處于大陸高壓與副熱帶高壓之間,使得“碧利斯”移動速度緩慢,高空低壓環(huán)流維持,從而造成降雨持續(xù)時間長、暴雨區(qū)域集中。
盡管“碧利斯”較為“狡詐難防”,但我省氣象部門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現代化高科技裝備,硬是牢牢對其進行預測監(jiān)控,多普勒雷達實行24小時開機,短時預報員不間斷向省防汛辦公室及相關氣象臺報告強降雨回波的位置和演變情況,并發(fā)出短時暴雨的預警信息,開展預報服務,為省委省政府制定正確的防災措施和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省委副書記謝康生昨天在省氣象局對氣象工作者給予了高度評價。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