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素有我國“魚倉”和“海洋公園”之美譽。然而,隨著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昔日波清浪白、鳥飛魚躍的渤海正逐漸變成一座巨大的“污水池”。
面對海洋環境專家“渤海可能變成‘死海’”的警告,國家有關部門聯合環渤海四省市于2001年實施投資555億元、為期15年的《渤海碧海行動計劃》“藥方”。但卻在“群龍鬧海”的治理格局下遭遇“失效”尷尬。在7月18日世界海洋日到來之際,專家表示:渤海污染繼續惡化。
“碧海”藥方療效甚微 渤海依然籠罩“死亡陰影”
2005年是“碧海計劃”第一個“療程”的結束之年,計劃使渤海的污染得到初步控制。但國家海洋局近四年發布的公報數據卻顯示,渤海污染整體呈惡化趨勢。
記者從天津市海洋局了解到,2005年天津市近岸海域污染狀況比2004年加重,輕度、中度、重度污染海域面積分別增加190平方公里、580平方公里、300平方公里。據海洋局的2006年上半年調查,情況依然沒有好轉。
天津市海洋局海洋環境處處長張士琦說:“天津約3000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沒有一處能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
天津海域的狀況是渤海污染的一個“縮影”。國家海洋局《2005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與2003年相比,渤海海域嚴重污染、中度污染、輕度污染海域面積分別增加280平方公里、2060平方公里、2470平方公里。
渤海水質的污染對海洋生態的破壞是毀滅性的。天津市塘沽區水產局漁政科畢副科長說,天津附近素有“魚倉”美譽的渤海灣甚至到了無魚可捕的地步。
越治理越惡化 渤海“治污”難在哪里
渤海是我國唯一的內海,自身水動力條件較差決定了它自凈能力有限。國家海洋局有關人士指出,渤海污染主要來自陸源。
張士琦說,流域周邊的生活用水、工業廢水、農藥和化肥污染是三大陸源污染源。此外,船舶石油產品跑冒滴漏、船舶生活污水、海上石油開采和海水養殖中的添加劑也會對海洋造成嚴重污染。
從2005年至2006年中,天津市海洋局對15個入海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的監測數據表明,排污口100%存在超標排放現象,排污口鄰近海域水質環境嚴重污染。一些漁民反映,入海的河流污染十分厲害,每到汛期開閘放水時整個河道都是黑、紅色的。
超標入海排放現象不僅發生在天津。《2005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遼寧、河北、山東超標的排污口數量分別為54個、31個和75個,分別占所監測排污口數量的65.1%、96.9%和96.2%。
天津市水利研究所所長曹大正說,渤海污染治理涉及環保、海洋、海事、漁政、交通等部門,有人戲稱為“群龍鬧海”。“海洋部門不上岸、環保部門不下海,管排污的不管治理,管治理的管不了排污”的部門割據現象嚴重,往往無法形成綜合治理的合力。
天津市海洋局一位工作人員說:“國家關于污水處理不達標不能排放的規定形同虛設。還有一些涉海的其他部門,由于事不關己,對保護海洋和治理污染沒有積極性。”
同時,環渤海四省市治理步調不一致也是造成渤海污染治理不見效的重要原因。張士琦認為,各個省市往往各自為戰,最終不能實現整體環境改善的效果。
“群龍鬧海” 何時還渤海一片碧海
渤海是一個跨行政區域的、具有獨特自然地理特征的區域性海洋單元,治污欠賬較多,加上近幾年環渤海地區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增加導致排污總量有所增加,環境已經相當脆弱,保護和改善渤海環境任重而道遠。
預防海洋污染,關鍵要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張士琦說,各涉海部門應弱化部門利益,共同開展海洋環境監測和監察執法工作。海洋部門要根據渤海的海流、被污染情況及海域沿岸的工農業發展狀況來確定渤海能夠接納的污染物限度。環保部門要嚴格執行污染物入海總量和達標排放雙控制度,根據海域的污染物最大接納量來分配各個排污口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監管力度。
要真正扭轉渤海污染的現狀,不僅需要所有涉海部門的努力,而且還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區域性河海污染統籌防治機制。曹大正建議,構建一個跨行政區的渤海綜合管理協調機制,統一協調環渤海地區排污治污工作,并給予積極的資金扶持。通過把渤海綜合治理的權利和責任交給環渤海的地方省市政府,從而為渤海環境執法掃除“障礙”。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