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說三峽大壩造成水污染有根據嗎?
2006-07-21
三峽大壩造成水污染 有根據嗎?
-----答《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容忽視》
水博
看到博客中國上的一位叫作打魚人(下稱作者)網友的《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問題不容忽視》一文很有感觸。該文作者說的很多內容看似非常有道理,然而,實際上作者對三峽工程的建設與庫區可持續發展的理解,還存在著很大的偏差。作為水利水電專業人員,我愿意從專業的角度,回答作者文章中的一些疑問。不知說得是否有道理,請大家參考、討論。

  首先作者說“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三峽庫區將淹沒耕地35.69萬畝,動遷移民120余萬人,形成一個西起重慶,東至湖北宜昌,跨徑兩省市18個區縣的超大型人工水庫,庫區長達600多公里,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庫區流域5.67萬平方公里,2000余萬人口的經濟社會發展。工程建成后,區域內長江水流減緩,對污水的自凈能力變低,庫區水體變質發生生態災難的可能性極大。三峽庫區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問題。”

  建壩就會造成水污染,一直被一些人說成是三峽的罪過之一,而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三峽的建設不僅不會造成長江的水污染,反而會大大提高長江的水質。目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嚴重污染現象決不僅僅是長江所面臨的問題,而是我國所有的河流都存在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正是由于長江三峽的修建和其所創造的巨大經濟效益,使得我們能夠投入大量的資金治理長江污水。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三峽的修建必將會使長江的水質比沒有修建三峽的情況有極大的好轉。

  據人民日報的報道“自2003年下半年起,三峽庫區首批18座污水處理廠陸續投入試運行,這18座污水處理廠設計日處理污水總量為47萬噸,而實際上,每天處理污水總量只有15萬噸左右,僅占設計總規模的三成多一點。現在,即使所有的污水都被收集起來,污水處理廠也吃不飽。”。這一消息是對于那些斷言三峽建成之后,長江水質將會嚴重惡化的人士無疑是當頭一棒。盡管還有某些反壩人士質疑“目前內地處理污染能力很低很低,北京、上海近年才開始,廣州處理量不足1/3,更何況長江三峽地區?”。但是,這些質疑也不能改變三峽庫區水處理廠建設早已經大大超前的客觀事實。

  目前,三峽庫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大大超過北京、上海、廣州,恰恰是三峽建設的巨大功績。其實,我們現在最應該擔心不應該是三峽庫區,而應該是我國廣大地區的那些自然河流,正是因為那些地方沒有三峽這樣的豐富的水能資源所創造出來的財富,所以,在當前的國家經濟水平下,我們還沒有更多的資金投入污水治理。因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那些地區的水污染惡化趨勢恐怕還難以改觀。

  此外,關于水壩建成后就會加劇水污染的說法也沒有科學道理。很多情況下人們都會感覺到,快速流動的河水比靜止的水能吸收更多的污染物,似乎有更強的凈化能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覺,快速流動的水只不過是迅速補充了大量的清潔水源,主要是稀釋了污染的濃度而并不是凈化了水體。非常湊巧的是河流的上游一般都是高山峽谷、水流湍急,同時由于上游河水接受的污染源很少,水體對污染物的稀釋能力較強,所以表現出極強的吸污能力。到了河流的下游,往往是河流變寬,流速減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感覺到似乎流速慢使得河水的吸污能力下降。實際上,流速的影響并不重要,真正起作用的原因是流速低,單位時間內補充的新鮮水體較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河流在上游已經吸收了一定的污染物,河水稀釋污染物的能力已經大大降低。所以,不管河流的流速情況如何變化,你可以無一例外的看到所有的河流都是下游的污染程度比上游嚴重。這就是說如果用污水去稀釋污染物,流速再快也不會產生所謂的“自凈”能力。

  由于水的污染源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近代以來水污染的主要成分已經從腐敗的有機微生物轉向了化學殘留污染物為主,不同的污染源對流速、溫度、含氧量的反映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有些水體污染物確實會被水的快速流動所抑制(例如,流動的水體不容易產生水華現象),然而,相對另外某些污染源而言,降低水的流速也同樣會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最明顯、最直觀的理由例如;污水處理過程中都有一道程序叫“沉淀”,那就是要靠降低流速來達到清除懸浮雜質,凈化水體的目的。所以,水的流速對不同種類污染體的凈化作用是不同的。不能由此就籠統的說,水的流速一定會增加或者降低水體的自凈能力。

  流動的水不一定就會增加水的自凈力,這種推論非常容易說明。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去驗證。隨便找兩個桶,裝上同樣的污水,如果你在其中的一個桶里面不斷地用棍子去攪動污水,是不是一定就能得出被攪動的桶里面的污水,就一定要比沒有攪動的桶里的污水要干凈的結論呢?如果你試驗過,你就會發現,當然不是。對某一些成分的污水也許會產生這樣的結果,但是肯定有很多的情況,會因為你的攪動,使污水變得更加污濁,因為,被攪動的污水無法在桶中沉淀。所以,結論是非常明確的,快速流動并不一定會凈化水體,反之,在很多情況下降低流速,到可以起到沉淀和凈化水體的作用。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不應該武斷的得出,建壩修庫就會加劇水污染的結論。當然,在污染排放比較嚴重的情況下,快速流動的河水,能把來不及擴散的污染物直接沖到下游或者海里,使人們在當地看不到污染的效果。建壩以后,由于水庫的蓄水作用這種情況難以出現,排放污染物的效果很快就會在水庫中體現出來。所以,很多人列舉的一些水庫增加污染的實際情況,根本就不是建水壩增加了污染,而是水壩阻止了污染物向下游、向大海的排放。一些人把這種情況也誤認為是河水的自凈能力,并以此來作為反對水壩的理由之一。事實上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短視的行為。我國淮河(以及很多河流)下游的嚴重污染情況久治不絕,不能不說和上游一些人們誤認為流動的河水具有很強的自凈能力,而忽視污染治理的做法沒有直接的關系。此外,我們曾經認為海洋有巨大的吸污凈化能力,但是,實際上海洋的生態也是同樣經受不起人類持續不斷的污染排放的。

  2004年我國沿海已經發生了面積達幾千平方公里的赤潮,很多赤潮地區的海產品已經導致多起人畜中毒的嚴重情況,海洋生物和海產品捕撈業都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因此,依靠河水的快速的流動把污染物排放到海里的做法,從當時來看是減少了當地的污染現象,但是,如果從全局來看把污染物排放到海洋里以后,治理更加困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建壩修水庫不僅沒有增加水污染,而且阻礙了污染物向大海的排放(長江上的葛洲壩每年截留成千上萬噸的各種飄浮雜物),為我們從根本上治理海洋污染提供了機會。除此之外,水庫的修建還迫使我們加大水污染的治理力度,這從本質上來說絕對是好事。從全國的情況來看,因為人工水庫的水污染治理,更能夠引起人們的重視,現實也普遍是人工水庫的水質比天然湖泊的水質保護的更好。

  具體到三峽工程建成后,為了使水庫更好的發揮水資源儲備作用,使我們不得不加大長江上游的水污染治理。同時三峽發電的絕大經濟效益,也為這種投入提供了保證。暫時來看,環保工作壓力很大,資金投入很高,但是從長遠來看,三峽的修建將會大大減輕長江和海洋的污染程度,使我們長江下游和子孫后代受益無窮。因此,作者說“工程建成后,區域內長江水流減緩,對污水的自凈能力變低,庫區水體變質發生生態災難的可能性極大。三峽庫區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迫在眉睫不容回避的問題。”。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容易誤導公眾對三峽建設的正確評價。

  作者說“生態資本是存在于自然界并可用于人類社會活動的自然資產,但并不能理解為"純天然的恩賜"。這是因為,在現代生態系統中的生態環境已經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人化的自然"。那種沒有經過人類勞動改變的"天然的自然"已為數不多了。因此,只有投入一定量的人類勞動,才能再生產出達到維持生態環境具有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在多數情況下,生態資本實質上是人造的"自然資本"。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使用價值,呈現出各種環境要素的總體狀態對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有用性。現代社會越發展,人類就越要求優美的生態環境質量,生態系統的整體有用性也就越來越重要。”。

  我覺得作者的這一段說得非常好,三峽工程就是對自然資本的人為改造創造出來的生態資本。是變水害為水利的造福于子孫萬代的利民工程。世界上很少有“純天然的恩賜”能夠滿足人類文明的需要,必須要對其主動進行人工開發。這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所在。不僅是三峽,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型水電站,建成后都是風景秀麗的旅游休閑勝地。這種能夠在為我們創造資源的同時還能夠變水害為水利、能夠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的風景的資源,世界上的確不是很多。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上蒼的賦予,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整體有用性。

  不過,作者的一個概念還需要澄清。作者在該文的一個跟貼中曾說“大壩主體工程設計壽命只有100年。究竟實際能使用多久還未知,如考慮到庫區泥沙淤積對工程壽命的影響,三門峽工程報廢并非大壩的壽命已到,而是因為泥沙淤積。”。這種看法是完全錯誤的。水庫淤積確實會影響水庫的調節性,但是,對于水力發電沒有多大影響。三門峽至今還在發電,而且,在三門峽的上游還有一個青銅峽水庫,水庫淤積早已經超過90%,然而它不但沒有減少發電,反而因為泥沙淤積抬高了水位,提高了發電效益。除此之外,淤積出來的大面積沙洲,有些變成了可耕種的良田,有些成為物種豐富的人工濕地。現在,青銅峽水庫濕地已經成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那里水肥草美,生機盎然絕對是名副其實的人造塞上江南。

  作者關于“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困難重重” 部分的論述很多,為了減少篇幅,我不加重復,也不作具體評論。作者對這些問題歸納說“綜上所述,一個地區要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則必須使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生態資本有機結合,共同發展。而就三峽庫區的實際情況而言,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這三種資本的積累都存在重大障礙。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困境,其實質是由客觀的經濟規律決定的,在發展經濟學中闡述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所描述的正是這種困境。貧困地區在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都存在惡性循環,即"低收入──低資本形成──低產出率──低產出──低收入"。貧窮既是原因,又是結果,是一個陷井。三峽庫區的情況基本上是如此,所不同的是,庫區現有的極其寶貴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在利益機制的作用下,仍然在大量地流出。"馬太效應"之所以成為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是有其深刻的客觀規律性的。”

  作者這一大段內容中的絕大多數說法都是很有道理的,我基本上都贊同。不過,所存在的問題如果在涉及到對三峽工程的評價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學會從客觀的、歷史的角度看。客觀地看,作者闡述的問題,并非是三峽庫區局部存在的情況。中國廣大農村的落后,就決定了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任務非常艱巨。作者列舉了三峽地區的得可持續發展問題,雖然很嚴重,但是,作者可能不知道,很多沒有條件建設(和沒有建設)水電站的地方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更嚴重。比如:青海的民勤(沒有條件)、云南的怒江(還沒建設)等等。現在,如果拿三峽移民與那些貧困地方的農民相比不知要幸運多少倍呢。

  歷史的看,三峽庫區的很多地方以前是更貧困的,正是三峽的開發建設才給當地人們帶來了發展的機遇。當然,即便比以前有了極大的提高,即便三峽移民比沒有水能資源可開發的其他地區的農民幸運得多,但是,還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如何進一步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環境下,畢竟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發家致富。這不是工程建設的產生的問題,這是整個世界發展的社會問題。全世界的社會發展事實早已經說明,真正、徹底的消除社會貧困只能等到社會財富極大豐富之后,依靠社會保障體系來解決。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清楚地看到,目前即便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還應該慶幸,三峽工程的建設確實給當地的絕大多數百姓帶來了機遇。目前三峽所存在的問題,遠遠比不建三峽將要存在的問題要好得多。

  有人說三峽移民還很苦,這也是事實,不過中國農村比三峽移民還要苦的人有的是。而且事實是如果沒有建設三峽,庫區當不上移民的很多人可能會更苦。統計表明,移民之后絕大多數原來貧困的移民的生活水平都是有所提高的。對比之下大家也可以看看新華網發展論壇上的一位移民網友說的一段話。

  該網友說“我家就在庫區,這里絕大多數人為了國家的整體利益都不惜犧牲自己的小家,就地移民或背井離鄉,去外地安家。因為大家知道死守著大山沒有出頭之日的。大家都知道三峽風光險峻雄奇,你們在豪華游船上吃好玩好當然看得舒服,但大家知不知道就是造就了這絕世美景的庫區所在的大巴山脈,山高水險,大部分地方陡峭得山羊都難以立足!!地理環境極為糟糕,比如重慶城口縣,就縣城通條公路,山里很多人家里就一口鐵鍋值點錢,窮得一塌糊涂。重慶直轄,新納入轄區的庫區23個縣除了涪陵(靠榨菜和軍工)以外,另外22個縣是清一色的國家級貧困縣!!!!如果不靠修三峽抬高水位解決交通和投資問題,就根本就沒有出路的。而現在,隨著三峽工程的上馬,交通和資金問題的解決,大批新興產業、城鎮、農產品基地建立了起來,能源問題也解決了,上千萬人總算看到了希望。”

  我清楚地記得,當初我們為確定三峽的壩高進行過激烈的爭論。說實在的從經濟效益上講,高壩(175米)方案并不如低壩(150米),因為所增加的淹沒、移民損失和所提高的效益不成比例。但是,最后工程還是選擇了高壩方案,這里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重慶地區的貧困人民的強烈要求。

  三峽移民的數量如此之大,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工程需要移民,而是移民需要工程。了解了這些情況,作者就應該能夠理解三峽工程對庫區的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意義了。我們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三峽不僅是水利水電工程,還是環保工程、也是扶貧工程。應該看到,我們整個中國都還面臨著艱巨的可持續發展任務,相比之下,三峽的建設已經為該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沒有三峽的建設,作者所闡述的該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將會更嚴重。

  此外,對于一些現存具體的問題的因果關系,作者的說法也是混亂的。關于水質污染的問題,前面已經談過了。三峽的建設不僅沒有加劇庫區水污染,反而一定會讓三峽地區的水質比不建三峽好得多。現在,三峽庫區的污水處理能力大大超過北京、上海、廣州的事實,就是最好的說明。關于地質滑坡災害,我曾經在《范曉重返三峽,反壩情懷依舊》一文中做過詳細地說明。三峽蓄水后12年的事實已經證明,三峽的建設大大減輕了該地區地質災害的發生。與三峽建設前的12年數千次地質災害比較,該地區的地質災害發生幾率已經下降了幾百倍。三峽庫區受益于工程建設,極大減少了地質災害,是一個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作者在評論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要脫離歷史、自然環境,一定要客觀公正,千萬不能聽到一些污蔑三峽的謠言就拿來當作論據,更不能危言聳聽的借題發揮。

  最后作者感慨地說“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上蒼的對我們的慷慨贈與,養育了4.5億人口,貢獻了全國75%的產值,庫區生態的惡化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全流域。難以想象,一江污水向東流的情景,會是個什么樣子?”

  不僅是長江,三峽同樣也是上蒼給我們中華民族的慷慨贈與。三峽每年5000萬噸煤炭的水能作用,不僅會大大節約我國極其貧乏的能源資源,而且僅僅少開采這5000萬噸煤炭的環境作用,每年就可以減少土地塌陷近萬畝,減少地下水資源損失數十億立方,減少礦工犧牲上百人。更不用說減少5000萬噸煤炭燃燒所產生的巨大的減排污染和溫室氣體效益了。難道我們有理由,讓上蒼賦予的資源付之東流,而非要去消耗可以留給我們后輩的、有限的礦物能源資源嗎?因此,三峽工程就是最大的生態保護工程、可持續發展工程,是實實在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富民工程。

  在長江水質問題上,我們也應該搞清楚,如果沒有修建三峽工程,嚴重污染的淮河、珠江的今天很可能就是長江的明天。然而,恰恰是由于我們已經成功的修建了三峽工程,我們才有可能夠避免作者所擔心的“一江污水向東流”情景。總之,如果作者搞清楚了三峽工程建設前后的變化和事實,你就應該為三峽的成功建設感到慶幸。正是三峽工程的建設,為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最好的歷史機遇。

  作者原文網址:http://zt.bokee.com/2006/sanxia/2006-07-05/461234.shtml

來源:人民網環保頻道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