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明是個“空中飛人”。6月26日,他剛從英國參加“全球公民社會聯盟世界年度大會”回來,7月17日,他又將去日本參加一個國際活動。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每年大概參加十多次國際交流活動,作為其秘書長,黃浩明也常“坐飛機像打的士”到世界各地開會,還常被邀請在國際會議上發言。這些機會讓他結識了五湖四海的朋友。
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民促會與157個國外民間組織和國際多雙邊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從境外接受了3.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援助。
有了錢,就對國內同行有了吸引力。近幾年,民促會吸引了115個草根組織成為其會員。這為民促會的“能力建設 ”宗旨提供了直接的培訓對象。
但是,民促會的意義,并不僅僅是一端連著財大氣粗的國際組織,一端連著求“錢”若渴的草根組織。這個組織,同時還是中國NGO學者的研究陣地和草根組織的培訓基地。
生于1962年的黃浩明,從一開始就在走國際線路,1988年調至外經貿部中國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從事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項目的立項管理工作,1994年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卡耐基梅隆大學,獲公共政策與管理專業碩士學位; 1995年回國,現任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法定代表人。
近幾年他主編了《國際民間組織合作實務和管理》、《中外民間組織交流與合作》等書引起業界反響不錯,同時他還身兼著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兼職教授的職務。
出身商務部,所以民促會既有國際資源又追求效率和效益;目睹了國際NGO的發展規律,所以黃浩明尤其強調機構的獨立性,漸漸告別官方色彩;深感“群眾力量”的重要,便放下架子主動親近草根組織,并對其進行能力建設;相信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所以在投身實務的同時也注重學術發展。像黃浩明這樣懂得能量均衡的“全才”在國內NGO界實屬罕有。因此,我們戲稱他是“腳踏四只船”的人。對這樣的評價,黃浩明只表示“驚訝”而不置可否。
訪談
時間:7月13日
地點:北京雍和宮大廈民促會辦公室
不只有資金一個優勢
記者:民促會的會員要繳會費嗎?會員與非會員有什么區別?
黃浩明:會員優先得到信息、項目、資金和培訓機會。理事會員的會費一年2700元,一般會員的會費一年660 元。
記者:截止到去年底,國外機構已經向民促會提供了3.2億元的資金援助。這些錢是直接進入民促會的賬戶并由民促會支配嗎?
黃浩明:2001年前,賬號是交流中心的,之后,民促會有獨立的賬號。這些錢都是以協議為基礎、真正到賬的收入。而且,我們沒有把物資援助計算在內。
記者:接受這些援助有附帶條件嗎?
黃浩明:所有的資助都是以項目為基礎的。先找到某個項目,然后簽訂合同。項目來自基層,可能是會員組織的,也可能不是。有人推薦一些非會員項目的,我們會評估,顯示很好,就可以做。
記者:對于經過民促會賬戶而到達草根組織的資金,民促會收取管理費嗎?
黃浩明:我們有三種方式的項目。直接執行型的,比如培訓,能力建設以及相關的咨詢項目,我們收取服務費;間接執行的項目,我們通過協議來規定,一般收取3%到10%的管理費;對于回收型項目,也就是生產經營類的,我們收20% 的管理費。
記者:現在的民間組織普遍面臨人員問題。民促會的員工流動情況如何?
黃浩明:相對比較穩定。民促會一年招一兩個、走一兩個。
記者:民促會吸引人才的地方在哪里?
黃浩明:第一,環境比較好,工作的人有比較好的機會鍛煉自己。第二點,這是一個開放性的機構,有接觸國際社會、參加培訓的機會。
要做草根組織孵化器
記者:我發現,民促會與草根組織走得很近。為什么特別重視草根組織?
黃浩明:民促會原來是帶有強烈官方背景的組織,但是現在已經走向平民化了。為何與草根組織交流與合作?因為草根組織中有很多有理想的人,他們與政府不一樣。政府很規矩,講究制度性。但草根組織是一種新生的東西,更有創造力,沒有死規矩。目前來看,草根組織更接近民意,更接近社區,更具備民間性,更想做點有創造性的事。當然他們也有問題,主要是人員素質不一,缺乏專業性,看問題容易走極端。
記者:與草根組織意見相左的時候怎么辦?
黃浩明:先學習別人的長處,每一個組織都有它的長處,比如,很多組織會做展板宣傳自己。2001年,民促會提出戰略轉移,開始為草根組織提供能力建設。從2002年開始到現在,共辦了35期培訓班,有400家機構的800人次參與。
記者:培訓內容是什么?
黃浩明:課程有民間組織的基本知識、項目管理、項目設計、民間組織戰略管理能力,環保民間組織如何做倡導,志愿者開發與管理,培訓者培訓,公共籌資。目前正在開發財務管理和機構治理。
走出國門才能做大
記者:民促會的項目領域覆蓋了農村發展、環境保護、健康衛生、性別、公民社會成長等領域,覆蓋很全面。
黃浩明:我們也是不斷地改進。比如以前就沒有環保項目,2002年參加了約翰內斯堡會議之后,我們參與發起了 26度空調節能行動、綠色出行等活動。民促會更強調隨著社會變化,國際的交往對我們很有幫助。第一,是學習新的東西。 6月下旬我去參加全球公民聯盟世界年度大會,一進會場就發計數器,大家現場表決,十分民主,很有創造性。
第二就是交朋友,在這樣的活動中,可以交到很多朋友,這些在國內都是接觸不到的。
記者:1993年民促會成立的時候有多少合作伙伴?現在有多少?
黃浩明:剛開始就是幾十家,現在有157家。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的有30多家。
記者:去年9月,民促會和6個國際NGO聯合舉辦了“全球消除貧困聯盟——中國千年發展目標論壇”。記得討論宣言的時候,兩百多人都可以發言表決某個詞句如何表述。當時有一個日本的研究生在場,他對中國民間這樣的民主氣氛感到非常意外。這種方式在我國其他部門確實也很少有。你們怎么想到用這樣的方式發表宣言呢?
黃浩明:這在國際會議上很常見,我們經常采取這樣的公眾參與的民主方式,不算新鮮了。
記者:民促會經常接受國際人員來機構工作?
黃浩明:我們會招聘國際專家。這對人員交流和組織建設很重要。旁觀者清,通過第三者來發現問題。
相關鏈接
民促會簡介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成立于1993年,是一個全國性、非營利性、聯合性、自愿結成的獨立社團法人,由原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現商務部)批準成立。
中國民促會一直與國際上從事發展和經濟技術交流的民間組織和多雙邊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截止到2005年12月底,民促會已同157個國外民間組織和國際多雙邊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其中已有19個國家或地區的73個國外民間組織和國際多雙邊機構向我國共提供了3.2億元人民幣的資金援助,從國內各方籌集項目配套資金人民幣2.2億元。項目遍及30個省、市、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