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個重點城市排名最末
兩輪環保三年計劃讓上海的河道水環境和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城市聲環境狀況卻仍然不容樂觀。根據“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公開發布的數據,上海城市交通噪聲平均等效聲級仍處于47個重點城市的最末一位,而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則繼續下滑到了倒數第3位。
據了解,目前本市城市道路交通噪聲超標嚴重,環保部門監測數據顯示:夜間時段80%以上被監測的道路存在超標現象,其中高架道路、軌道交通等引發的交通噪聲影響較為突出。對居民生活影響更大的是區域環境噪聲,根據國家標準,居民區的標準應該在50到40分貝,居民工商混合區在55到45分貝,但能達到標準的小區少之又少:建筑工地噪聲依然是當前的投訴重點,而餐飲、商店、文化娛樂場所產生的噪聲擾民也呈現出了上升趨勢。
“一個警察”管噪聲行不行?
“交通噪聲涉及因素眾多,降噪難度大;但區域環境噪聲只要關系理順了,城市管理水平上去了,就能有效控制住。”農工黨市委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已經有五六個部門對提案進行了反饋,這引發了他們的新思考:多頭管理是不是會降低噪聲污染的治理效率?
長壽路沿線某小區門口有一家大型飯店、一家娛樂場所,晚上的噪聲既有空調外機、汽車喇叭,還有垃圾清運,甚至還有員工吵架。居民們找過環保,找過環衛,還找過110,結果誰也解決不了問題。而在國外,發生噪聲擾民的現象,只要找警察就可以了。農工黨市委提出:“上海何不借鑒一下這種做法,由一個有執法權威,又有執法能力和相應技術手段的部門對區域噪聲實行統一執法!”
當心自己變成噪聲源
提案中還提到了一些特別的噪聲污染:大商場、大賣場里的大聲廣播和叫賣,各類公共交通工具里喋喋不休的電視和廣播廣告,大音量電臺廣播以及人們在公共場所旁若無人的大聲說話。
農工黨市委提出,公共場合的廣播,尤其是廣告廣播應該適可而止,建議有關方面為它們制定一個音量標準;“大聲說話”的習慣也許和傳統工作生活方式有關,但這種習慣在人口高度集中、活動高度密集、致力于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卻已經不合時宜,希望大家都能認識到,每一個人對于其他人來說都是環境的一部分,學會輕聲說話也是改善城市聲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