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環境保護中心成立10周年。小柳介紹說,1988年紀念日中和平友好條約締結10周年之際,日本首相竹下登和中國總理李鵬達成了建設“日中友好環境保護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的協議。日本政府提供105億日元無償援助資金,中國政府配套6630萬元人民幣,歷時8年,中心于1996年5月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建成后,日中雙方就開始了黃沙的合作研究,2001年開始利用從日本引進的第一臺激光雷達進行觀測,獲取了豐富的數據,使中心成為高水平的黃沙研究機構。后來又在呼和浩特設置了一臺相同的激光雷達,今后還要在蒙古國境內設置3臺激光雷達,促進日中韓蒙四國對黃沙與沙塵暴的觀測和研究形成網絡。中心還在環保技術合作(二噁英分析、酸雨監測)、人員交流與培訓(來華專家、赴日進修等)、政策制度完善(循環經濟理念、建立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等)等許多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使中心成為日中環境合作的窗口、基地和環境信息交流的平臺。
關于中國環境現狀,小柳說,簡而言之是形勢嚴峻。僅以空氣中二氧化硫濃度的指標看,北京和重慶分別相當于東京的6倍和8倍。溫家寶總理今年春天會見記者時坦率地提及“十五”計劃的環境指標沒有完成。中國的環境問題與經濟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具有截然不同的特點。經濟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在近百年間是陸續出現,逐一解決的。但中國的環境問題是集中出現,必須全面應對的。其特點一是品種齊全,即“百貨店”型,既有以往的公害問題,如空氣、水質、土壤污染等,又有新型的環境問題,如二噁英、環境激素等化學物質問題,還有荒漠化、生態保護和氣候變暖等問題的挑戰。特點二是每個環境問題的規模都很大,因為僅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就幾乎相當于日本國土的面積。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環境的資金和人員投入很有限的情況下,難免有顧及不周之處。中國在環保方面作出的積極努力,是應該給予肯定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努力的繼續,中國的環境會逐步得到改善。
談到中日環境合作,正如中國環境保護總局局長周生賢在中日環境保護中心成立10周年慶祝儀式上所說:“中日環境合作已經成為兩國合作與交流中最活躍、最有成效和最具潛力的領域之一。”迄今為止與環境相關的對華日元貸款約8200億日元,人員交流和培訓近4000人次。日中環境合作不僅規模大、領域寬,而且內容務實、成效顯著。小柳強調說,考慮到資金合作減少,現在必須構思今后日中環境合作的方式。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進一步提高中心作為日中環境合作窗口、基地和信息交流平臺的地位;二是中心應該擴展和加強政府開發援助以外的環境合作渠道,特別是加深與日本民間團體的交流,建立可持續的伙伴關系;三是中心積極地向日中兩國環境合作團體以及國際機構開放,發展成為“環境領域的交流市場”。小柳現在策劃的是,不依賴政府撥款、可進行市場交易、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項目。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