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行的北京科博會上,有“京繡蔣”之稱的蔣麗娟女士現場展示了她的“繡花鞋”手藝,其中包括蔣女士最拿手的“絕活”———“三寸金蓮”繡花鞋。報道說,很多人在蔣女士的展臺面前“欣賞把玩”,而蔣女士還當場闡釋了一番“金蓮文化”:“要是只把‘三寸金蓮’看成對中國女性的折磨和壓抑就外行了。它也曾被視為表現美的手段,就像現在女孩為了愛美去割雙眼皮、整容一樣。在經過一千年的歷史沉淀后,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政治是形象、經濟是命脈,文化才是脊梁”。報道說,蔣女士的“三寸金蓮”鞋“在國內外都有很好的市場”,其繡花鞋已申報了北京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蔣女士表示,她最想推銷的是中國的鞋文化。
蔣女士將“三寸金蓮”看作“一個時代的文化”,“三寸金蓮”被包含在“繡花鞋文化”中“打包申遺”,不就意味著要為“三寸金蓮”申遺嗎?
我無意與這位蔣女士較什么真,王婆賣瓜,自賣自夸,蔣婆賣繡花鞋,自然要說繡花鞋好;她有一手“三寸金蓮鞋”的絕活,當然就要推崇“金蓮文化”。我所不以為然者,是相關報道中所流露出的對“三寸金蓮”的玩賞態度,“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云云,其實也正是報道想要說的———該報道的標題就是:《“三寸金蓮”登堂科博會:它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
“三寸金蓮”確實“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文化”,但它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呢?我想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無需浪費筆墨。“金蓮文化”沉滓泛起,也許只是在商言商,意在文化出口,去賺外國人的錢———外國人對中國的“三寸金蓮”充滿神秘與好奇,中國人就制造一批三寸金蓮鞋滿足外國人的好奇心并供外國人把玩,真是善于捕捉商機。但這樣的賺錢方法,是不是有點出賣自己的靈魂呢?家丑可以外揚,但別用來賣錢———不忌諱自己歷史上的污點是“坦蕩”,但若拿去賣錢,則是一種“猥瑣”,是要落下笑柄的。
來源:大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