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永豐縣林業部門在該縣的中村鄉梨樹村發現了一棵有著“10胞胎”的古老銀杏樹,該銀杏樹的“10胞胎”相互依偎,樹高約為30米,樹蔸占地面積達20.8平方米,“10胞胎”中主干圍徑最小的也有40.9厘米,最大的達165厘米,冠覆達150.8平方米,且枝繁葉茂,青翠欲滴,生機勃發。據林業專家介紹,這棵“10胞胎”銀杏樹樹齡有500多年,其胞數之多,實在罕見。
銀杏(Ginkgo biloba L.)又名白果,公孫樹,鴨腳。明代李時珍曰:“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白色,今名白果”。 在3億多年前,銀杏類植物幾乎分布于全世界,至中生代侏羅紀為銀杏目的全盛時期。到了白堊紀晚期,地球的氣候變得干冷,出現了高度進化且適應性強的被子植物,銀杏類植物開始衰敗。經過第四紀冰川運動,氣候劇變,銀杏類植物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滅絕。我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北端,由于華北、華東、華中地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受冰川侵蝕的作用較小,因此銀杏得以遺存于中國大陸,成為銀杏類植物唯一生存的后裔,也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一個屬,現存銀杏目中僅一科一屬一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稀有植物。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國浙江西天目山、四川和湖北交界處的神農架地區以及河南和安徽鄰接的大別山,尚殘存少量呈野生和半野生狀態的銀杏。其余大部分地區的銀杏為人工栽培,數千年前即遍及全國各地,這也是我國人民勤勞、珍惜大自然資源、為子孫造福的具體體現。
我國早在晉朝左思撰寫的《蜀都賦》(265-290年)中記載有“平仲果”,即為銀杏。現存最早記載銀杏藥用價值的學著作為元代《飲膳正要》和《日用本草》。銀杏枝干挺拔,葉形美麗奇特,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贊頌銀杏的膾炙人口的詩文。唐代有大詩人王維贊之為“文杏載為梁,香茅結為宇”,近代文學家郭沫若有詩曰:“亭亭最是公孫樹,挺立乾坤億萬年。云去云來隨落拓,當頭幾見月中天”。漢末三國時,銀杏就已盛植于江南一帶,以后歷代廣植全國各地。我國的許多風景名勝以及庵、寺、院中,有眾多的古銀杏樹。據初步統計,我國現有百年以上的銀杏樹約20萬株,其中500年以上的180余株。各銀杏產地的 “銀杏之鄉” 更是不勝枚舉。現在,銀杏成為熱門話題的原因已不僅僅是其美麗的外觀和悠久的歷史了。銀杏的經紀價值正越來越為人們認識到。銀杏葉含有的黃酮甙類及銀杏內酯類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原料,在國際醫藥市場上非常暢銷。銀杏的果實(白果)除了作為中藥外,也是上好的食品。至于它的木材,由于其細膩的紋理木質,是雕刻及木工裝飾不可多得的材料。
銀杏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為我國特有,在學術界被稱為“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然而大自然給予銀杏的并非只是永恒的春天。距今300萬年前,地球上發生了第四紀冰川,歐州、北美洲以及亞洲大部分地區的銀杏遭到了滅頂之災。唯獨在亞洲東部未遭冰川摧殘的局部地區,銀杏幸免于難,并繁衍至今,成為植物界的“活化石”。它是研究冰川地質、古地理、古氣候以及植物演化和區系的珍貴材料。
本世紀30年代,園藝學家曾勉之發表了“諸暨之銀杏”一文,依銀杏生長特性和經濟性狀之不同,將白果劃分為佛指、馬鈴、梅核三大品系,至今仍為農林、果樹工作者所采用。如今長興、富陽、諸暨、臨安等地在資源調查的基礎上,選育出具有粒大、殼薄、糯性強、口感好的銀杏優良品種,有的種核單粒重超過日本銀杏品牌——“藤九郎”。全省白果最高年產達500多噸。
白果搶手,葉亦賺錢。據分析測定,銀杏葉中有160多種成分,其中黃酮類活性物質就有35種。臨床試驗證明,對人體細胞內自由基活化因子有明顯的拮抗作用。
銀杏樹的觀賞性極強,不論孤植、列植或叢植,均極相宜。銀杏樹干喬挺,冠蓋濃郁,葉片呈扇形,奇特而古雅。早春一派新綠,入秋滿樹金黃,在夕陽反照下,更是美不勝收。宋代蘇東坡詩云:“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對銀杏的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來源:江西日報/金華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