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實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就不能確保企業的長期生存和發展。”公司總裁藍仲凱這樣告訴記者,“從設計、施工一直到運營,我們始終像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視環保,力求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廢物排出的最小化和環境事故零風險,讓美麗的大亞灣永遠海碧天藍。”
世界一流生產工藝 最低限度排出廢物
中海殼牌投資43億美元,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大的合資項目,由中海石油化工投資有限公司和殼牌南海私有有限公司合資興建。石化聯合工廠于2005年底按計劃在預算內建設完工,2006年1月底生產出合格的乙烯和丙烯產品。
“在43億美元的投資中,環保投資占了多少?”
面對記者的提問,藍仲凱笑了:“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每一條管線、每一道生產流程里,都有環保投資。”他解釋說:我們采取的不是傳統的末端治理,而是通過世界一流的生產工藝,力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排出廢物,力爭把污染消滅在生產過程中。
他舉了個例子,年產55萬噸苯乙烯和25萬噸環氧丙烷的生產裝置,采用的是世界領先的苯乙烯/環氧丙烷聯產工藝,取代了傳統的氯醇法,不僅消除了對環境有害的氯氣,而且把每噸產品生產過程中排放的污水量,由傳統生產工藝的22―40噸減少到1噸。
與此同時,循環綜合利用理念滲透到每一個工藝流程:工藝裝置附產的碳氫化合物廢氣,集中收集起來,供公司自備的燃氣發電機組使用,為公司提供能源。同時, 公司嚴格控制新鮮水的使用, 在采用循環水冷卻的同時,盡可能地使用空氣冷卻,使冷卻水的使用量降低了約20%。據介紹,中海殼牌近90%的廢物可以被循環使用,成為全球最高效、最清潔的石化廠之一。
不能循環利用的廢水、廢棄物怎么辦?公司耗資2.2億元人民幣,修建了22公里長的排污管道,把處理合格、達到國家標準的污水輸送到深海排放,使周圍的海水保持在一級標準;對于“冥頑不化”的固體及液體垃圾,則采用高溫焚燒,并將剩余殘渣打包送到50多公里外的國際標準的垃圾填埋場安全填埋。
“我們不敢說做到‘零排放’,但我們會不遺余力,把對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藍仲凱如是說。
只要有效防范風險 大可不必“談化色變”
如果萬一出現事故該如何應對?對此,公司副總裁翟鴻興成竹在胸:“近年來,某些發生在國內化工企業的污染事故,讓許多人‘談化色變’。但我們認為,只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就能有效防范風險。”他如數家珍,向記者介紹起公司的軟硬件防范措施――
公司在各個生產流程布設了6萬個監測點和近200個監視器,對溫度、壓力等所有涉及安全生產的因素實現全天候自動監測,任何一個點一旦有異常現象,都會做出自動反應;
配備有先進的消防裝備,并制定了完善的應急預案,以應對各類突發事故;
污染物的處理裝置,都裝有在線監測儀器,如果出現超標,就會自動進行再處理,直到達標為止;
在原料儲罐附近,建有85000立方米的應急排放池,完全滿足萬一發生的泄漏處理需要;
此外,公司出資1000多萬元,投資建造了一艘裝備齊全的浮油回收船“碧海1號”,協助處理大亞灣海上油品和化學品泄漏事故的油污……
“無論工廠的哪個地方發生100升或以上的化學品泄漏,不管是否影響安全或造成環境影響,都要寫出規范的調查報告,提出解決方案和跟進措施,并記錄在案,以列入年終考核。”公司生產部顧問兼總經理助理王瓊告訴我們,“在中海殼牌,每一名職工既是生產者,又是安全、環保員,都要熟練掌握各種應急手段。”
對于中海殼牌的環保表現,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委書記李秀峰深有感觸:“中海殼牌不僅為其他企業樹立了典范,也時刻提醒著我們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環境保護要與經濟發展并重,為大亞灣的子孫后代切實負起自己的責任。”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