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多家媒體報道了同一則消息:杭州發現董永與七仙女當年耕田的地方。緣由很簡單:杭州有座“天仙廟”,在閘弄口天仙廟社區,附近有一棵古香樟樹,如今,香樟樹幸存并得到保護。樹邊新增一塊巨幅青石碑,碑面刻有“天仙亭”,亭柱刻有贊美董永和七仙女愛情故事的對聯。
據媒體稱,新出版的《閘弄口街巷文化擷英》一書記載說:天仙廟為1260——1264年所建。據查,董永乃東漢下乘(媒體原文如此,“下乘”應為“千乘”)人,遭遇兵亂南逃到錢塘江流域。董永夫婦逃難在此結廬,“我耕田來你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于情于理相契。《天仙配》故事發生于閘弄口,也非完全附會。
見到此消息,記者立即想起不久前公布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董永傳說”,發現這“董永傳說”的申報類別是“民間文學”,申報地區是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臺市、河南省武陟縣和湖北省孝感市,在因特網上搜索又發現“董永故里”在山東省博興縣,而東晉干寶《搜神記》稱,“漢董永,千乘人”,有專家注解說,這千乘故城在今山東省高青縣。這樣,如果加上杭州,至少有7個地區有“董永遺產”了。
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流傳過程中,各地產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傳說,并留下與董永身世有關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遺跡。山西省萬榮縣、江蘇省東臺市、河南省武陟縣、湖北省孝感市等地的地方志中都稱董永是當地人,如山東博興有董家莊、董永墓;山西萬榮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額,河南省武陟縣每年均舉行祭拜孝子的廟會活動,江蘇省東臺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輿勝覽》稱這里為“孝子董永故居”等。
緣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民間性,一則民間傳說在多地流傳并不斷衍生出新的內容是傳說故事常有的特點。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柳毅傳書、董永與七仙女這中國民間四大傳說無不如此,自稱是“梁山伯”或“祝英臺”故里的如今已經超過20處。
眼下的問題是,一些地方與傳說中的人物本來并無太多的關聯,為了增加本地區的“文化含量”,硬是將異地的傳說嫁接到本地,并有文人編造出一些相關的故事。除了附會“董永文化”外,近年來已經有過爭搶愚公故里、大禹家鄉、武松出家地乃至西門慶與潘金蓮故里等事件。
針對一些地方出現的“偽傳說”,有關專家表示,我國既然已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上議事日程,也應該將鑒定和制約“偽傳說”的工作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一旦發現屬于“偽傳說”,立即予以制止。這樣,祖宗留下來的民間傳說才不至于加上太多的現代色彩,以至于謬種流傳。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