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文章引發爭議
民俗學者劉宗迪告訴記者,他的文章7月24日發表在《讀書》雜志第七期上,文章分析了牛郎織女的故事以及七夕風俗的由來。原來,「牛郎星」原名叫「牽牛星」,古代農歷八月黃昏,正是祭祀用的牛膘肥體壯之時,它們可牽出來接受挑選,故名「牽牛」。
而農歷七月黃昏,當「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線織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和牛郎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像。
古時七夕不談愛情
「這說明七夕的由來是與節氣緊密相關的。」劉宗迪說,「七夕的主要風俗一直是乞巧。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因此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于愛情的想像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據劉宗迪介紹,出土的秦代占卜文獻《日書》,就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我們想有個中國人的情人節,選在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有什么不可以呢?」在網絡論壇上,劉宗迪的觀點挨了不少「板磚」。支持者則針鋒相對地說:「想找個傳統節日來壓洋情人節,也要找得準點啊。」「七夕情人節有很強的商家炒作因素在里面。」
對于這場「口水戰」,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蕭放認為,把七夕選作情人節未嘗不可,但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在我看來,把三月初三的上巳節作為情人節更為合理,因為從周朝開始,它就是男女游春幽會的日子。」
河南民眾冷待「七夕」
另據新華社29日報道,「七夕」將至,與2月14日西方情人節相比,中國傳統的「情人節」明顯冷清了許多。河南民眾對此反應平淡,市面上也很少看到有關「七夕」的促銷活動。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