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研究員帶領的考古工作者,2004年10月從烏魯木齊出發,深入新疆羅布沙漠,對小河墓地——傳說有“上千口棺材的墳墓”進行全面發掘工作。
俯視羅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
這是一個身份顯赫的老婦人墓
這是揭開棺蓋后露出的嬰兒干尸。
1934年,瑞典考古學者貝格曼首先對這個墓地進行了初步的發掘,貝格曼在這里發現了他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1939年,他在斯德哥爾摩發表的《新疆考古研究》一書,對他在小河流域考古調查及發掘工作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小河墓地宏大的規模、奇特的葬制、以及所蘊含的豐富的羅布泊早期文明的信息,引起了世界各地學者的廣泛關注。
隨著貝格曼著述的漢譯本《新疆考古記》的翻譯出版,中國學者開始在羅布沙漠中尋找小河墓地的影蹤。
[/img]http://photo.sohu.com/20041019/Img222572938.jpg[/img]
小河墓地整體由數層上下疊壓的墓葬及其它遺存構成,外觀為在沙丘比較平緩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個橢圓形沙山。
2000年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王炳華研究員成為首位發現小河墓地的中國考古學者。2002年底,新疆考古人員對小河墓地進行了試掘。2003年10月,小河墓地的全面發掘項目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正式啟動。
可以這樣想象--桌子上的一個饅頭,而饅頭上插滿了筷子。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以所長伊弟利斯·阿不都熱蘇勒為領隊的小河考古隊,開始了為期3個多月的田野發掘,但發掘工作因為春季到來后沙漠中風沙肆虐而不得不中斷。小河墓地位于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約60公里的羅布沙漠中,東距樓蘭古城遺址175公里,西南距阿拉干鎮36公里。
死者躺在沙地上永遠地睡去, 木棺,像倒扣在岸上的木船,將死者罩在其中,隔絕了生與死的時空
這是“泥棺”出土
泥棺棺蓋呈長方形,被厚厚一層泥土包裹,棺蓋下方是個木板室,木板室中是隨葬品
這是一個身份顯赫的老婦人墓,她的尸體保存完好,面龐看起來很瘦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