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干龍總攬之圖
燕山圖
天文圖
天 文 圖 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 181.3×95.8cm 碑刻 地圖較詳細地描繪了天體形態,重點繪出了內規、外規、黃道、赤道、銀河等內容;星圖下部刻有介紹天文知識的文字,詳細解釋了地體、北極、南極、赤道、日、月、黃道、白道及現象并有正確的闡述。該圖是我國發現最早的石刻科學星圖,在天文史上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現藏于江蘇蘇州市碑刻博物館。
河圖
由恒星和星系物質組成的巨大的、盤狀系統,太陽是該系統中的一員。銀河系中的眾多繁星的光形成了銀河,成為環繞夜空的外形不規則的發光帶。這條星光帶大體上位于銀盤平面上。銀河系是構成宇宙的億萬個星系中的一個。它擁有幾百億顆恒星和相當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銀河系是星系類型中的旋渦星系一類的典型。它的核心周圍是一個巨大的中央核球,并有纏繞著它的旋臂。這些彎曲的旋臂使銀河系的外形看上去像是一個龐大的車輪。旋臂均勻沉陷在銀盤中。銀盤是銀河系的主要組成部分,直徑約70000光年。銀核為星際塵埃粒子屏蔽,它們吸收銀核輻射中的可見光和紫外光。但科學家可以在射電、紅外、X射線和γ射線的波段,記錄并研究銀核區發出的輻射。特別是紅外輻射和X射線中的強發射,表明存在著高速運動的電離氣體云。現在多認為,這種氣體云在環繞一個大質量天體運轉,很可能是一個質量約為400萬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科學家已確認,中央核球的主要成分是一些老年恒星和老年星團。旋臂的成分則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類天體。旋臂中的天體屬于十分年輕的亮星和疏散星團。此外,在旋臂區域內是星際氣體和塵埃粒子的最高度集聚區,所以那里也是新的恒星形成的最適合的所在。太陽位于這些旋臂中的一條,即獵戶臂的內側邊緣附近,距銀河系中心約為銀河系半徑的三分之二距離處。銀核位于人馬座天區方向,和太陽的距離約為23000光年。銀盤的上和下為一球形區域(稱為球狀成分),其中充斥著球狀星團和其他年齡很大的天體。例如貧重元素的矮星。銀河系的外圍一直到可見的邊緣,為一個巨大的大質量銀暈。它的成分、形狀和延伸大小尚不十分清楚。整體銀河系統繞銀心自轉,但不同組成部分的天體并不以相同的速度公轉。距銀心遠的天體比距銀心近的天體速度慢。距銀心相當遠的太陽以一個近似圓形公轉軌道繞銀心的運動,速度估計為225公里/秒。由于太陽的公轉速度較慢,它繞銀心公轉一周約須2億年。
地球所在的太陽系處于銀河系中,在地球上看銀河會發現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這就是銀河系主體在天球上的投影。中國古代又稱為銀漢。在北半天,銀河從天鷹座先向西北,經過天箭座、狐貍座、天鵝座、仙王座、仙后座,再折向東南,穿過英仙座、御夫座、金牛座、雙子座、獵戶座、縱貫天球赤道上的麒麟座,進入南半天的大犬座、船尾座、船帆座,又折向西北,橫過船底座、南十字座、半人馬座、圓規座、矩尺座、天蝎座、人馬座和盾牌座。銀河經過23個星座,周天一圈后又回到天鷹座。用望遠鏡觀察,可以看見銀河是由為數眾多的恒星和星云組成的。星云有亮有暗。亮星云密集處使銀河增亮,例如,盾牌座、人馬座一帶的亮區。暗星云則表現為銀河上的暗區,例如,天鷹座以南的“大分叉”和南十字座附近的“煤袋”。銀河在星空勾畫出輪廓不很規則、寬窄不很一致的帶,叫作銀道帶。銀道帶最寬處達30°,最窄處也超過10°。
太陽在銀河系內的運動
銀河系的旋渦結構反映了自身存在自轉運動,也就是銀河系中的恒星、星云和星際物質都繞銀核旋轉。太陽繞銀核旋轉的速度為250 km/s,旋轉一周約2.5~3億年,稱為銀河年。
銀河系內不同星體間的運動也存在復雜的情況。有人提出太陽在旋轉過程中可能發生二種周期性變化。一種是從銀河系側面看發生在銀道面上下的往復波動,大體每隔35百萬年就穿越銀道面一次。另一種是從銀河系平面看,由于不同星體旋轉速度不等,太陽與銀河系四個旋臂并不同步并行,大體每隔75百萬年就穿越旋臂一次。上述假說在天文學研究領域內尚待進一步驗證。
來源:大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