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國學教室老板班、國學短信之后,以北大哲學系為主要依托的乾元國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在新浪開通了“國學博客圈”。(相關報道見本報C12版)目前第一批開通了以國內專業學者為主的資深網友圈,以及以草根網友為主的一般網友圈,此外,根據圈主“乾元國學”在主版上的介紹,還將陸續開通海外漢學圈、港澳學者圈。單從人員規模上看,新浪的國學博客圈是目前組織規模最大、人員影響最廣的國學專題信息平臺。在資深網友名單中的李學勤、龐樸、湯一介、樓宇烈等,均是國內傳統文化學科內的大佬級人物,這些名字本身具有的號召力即非同一般。在這幾位大師的光暈之中,國學博客圈的出世不啻是一顆橫空出世的“重磅炸彈”。
不過將這份資深網友的名單細細尋繹一過,在98位教授、博導、雜志主編的叢林當中,有不少舊識,平時相交似乎也并不了解他們是以“國學”為業,不一一引名細表。只是首都師大的陶東風教授,因為有前次與玄幻文學的博客過節,在網絡坊間曝光率頗高,他與國學的交誼也挺值得推敲。由是觀之,這個資深圈子的專業特色并不十分同質。
看過幾位的博客,也有這樣的印象:既有考古和出土文獻這樣的“實學”話題,也有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定位的高頭講章,既有講三綱五常與現代倫理的,也有講周易天象與歷代名人命數的。正如“國學”這個名稱可以包納一切,國學博客圈把學術圈里的三教九流共燴一爐。缺少了必要的明確的專業定位,這不禁使我有些杞人憂天,搬出幾位元老級的人物,卻并不是將他們作為真正意義上博客圈的領軍人物,會不會僅僅是扯虎皮拉大旗,純粹是吸引眼球的需要呢?
王夫之論文章曾云“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在乾元國學網中,如果沒有一個主心骨,不同專業背景的學者各說各話,彼此不通聲氣,形不成一個具有廣泛共識的論題目標,那么這個圈子最終也只是一團烏合。博客這個新生事物,能載著國學走到多遠,比起國學本身的價值爭論,更讓人好奇。博客是水,國學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學者們之于博客,也不是初次涉水下海,今年白燁和陶東風引發的博客大戰正是殷鑒不遠。國學大師既然上了博客這條船,對博客的口水風波不知已經有了多少心理準備,許多讀者并非懷著一腔虔敬好學的心情來這個博客圈子焚香膜拜,正所謂是來者不善。對于他們,國學圈友有沒有想好各自的應對之策呢?
如果既沒有圈友之間策略性的互動,又缺乏與留言網友之間的意見交流,那么國學圈的存在價值何在?在這個國學圈子里讀到的文章,偏袒傳統的居多,反思傳統質疑傳統的聲音至少現在還沒有冒出頭來,也不知道乾元圈主將來有沒有器量給這些不同的聲音一個空間。孟子說:“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諧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沒有了批判和質疑的國學圈,也很有可能墮入到孔孟詆訶的“鄉愿”之列。
傳統文化在多元社會中的價值是不能一律打殺的,不過要如乾元博客的發刊語說,要“一起踐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傳統并非惟一的選擇。美國一家互聯網調查機構在7月19日公布的一項博客統計表明,在個人博客寫作的十大理由中,“創造性地表現自己”得票52%,位列第一;而“影響別人的思考方式”得票27%,位列倒數第三。對國學博客圈這個新生事物,我樂觀其成,不過更希望它能具有那種“創造性的互動”,而不是一味地守成,最終變成文化保守主義自娛自樂的小圈圈。
□王曉熊(上海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