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長江流域湖泊面積正在大面積減少,湖泊生態系統及資源組成正遭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或破壞。近日,由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組織華東地區部分省、市聯合開展的《長江流域地質環境遙感調查與監測》項目已完成。作為湖泊大省的江蘇,湖泊保護現狀究竟咋樣?記者昨就此作追蹤采訪。
據參與項目調研的專家介紹,目前長江流域約有湖泊面積14000平方公里,接近全國湖泊面積的1/5,是我國湖泊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由于泥沙大量淤積,洲灘迅速發育,圍湖造田不加節制,該流域湖泊迅速發生演變。根據遙感解譯統計,僅長江中下游湘、鄂、贛、皖、蘇五省因圍墾而消亡的湖泊面積就多達1.2萬平方公里,致使湖泊對江河的調蓄作用日益減少。
據了解,我省湖泊面積達6853平方公里,湖泊率為6%,居全國之首。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太湖和洪澤湖,位列我國五大淡水湖的第三和第四位;面積在100-1000平方公里的有高郵湖、駱馬湖、石臼湖、寶應湖、白馬湖、陽澄湖。面積在50—100平方公里的有長蕩湖、邵伯湖、淀山湖、固城湖。這12個省管湖泊作為水源地,起著調蓄洪水等作用。
調查顯示,由于非法圈圩、過度開發、淤積嚴重等人為和自然因素的影響,近年來,江蘇的湖泊面積也迅速減少。其中里下河腹部地區的湖泊湖蕩面積,上世紀60年代末為992平方公里,到1991年盛夏為216平方公里,而到1997年僅剩58.5平方公里,這一數字到目前又進一步下降,13年減少7成,減少庫容11億立方米。洪澤湖原來的有效調蓄庫容為35.5億立方米,現在經測量,只有25.9億立方米,相差9.6億立方米。
為此,專家建議,應建立一整套湖泊生態保護體系。首先著手進行湖泊數據庫的建設,對湖泊動態變化“了如指掌”,然后在對湖泊生態功能定位基礎上,劃分出核心區、緩沖區和開發控制利用區等,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生態保護措施。同時,根據湖泊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提出對湖泊流域的管制要求,防止在利益驅使下的過度開發利用。人們有理由相信,在江蘇“環保優先”的大背景下,江蘇“湖泊明珠”將得到有效保護。
來源:揚子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