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于2006年7月30-31日正在深圳舉行,新形勢下的城市規劃及人居環境問題又一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經過優化、撤并,我國的城市數量由上世紀末的668座減少到目前的661座,再加上成建制的小城鎮17726個,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的城鎮化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城市的同質化和無序擴張尤為嚴重。城市的發展是以城市總體規劃為藍本的,規劃需經過各地人大通過,具有法律效力、權威性和相對穩定性,規劃執行中的折扣和規劃本身的先天性瑕疵是導致城市病變的根本原因。透過表層看本質,看看是什么樣的暗流在涌動。
無聊的政客
政府主要官員作為城市運營官把握著城市的命脈,對城市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俗話說,有什么樣的老板就有什么樣的企業,這句話用在描述市長與城市的關系上也不無道理,甚至可以說,市長的個性、喜好基本決定了這個城市的未來走向。舉例來說,如果有個市長是歐洲留學歸國的,被熏陶的是西方文化、處事方式,他就可能會把他的城市搞成歐陸風格的。至于采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操縱城市,那自有冠冕堂皇、合理合法的渠道;再比如,有個市長喜歡圍棋,他就會順理成章地在他的城市里大搞圍棋運動,請專家、名家來給市民掃盲啦,創辦圍棋節啦,總之,就是圍棋搭臺、經濟唱戲了,等他被調任到另一個城市,這個套路又被移植到另一個城市重新演繹。也許,歐陸、圍棋只是部下投其所好而為之。很多城市在政府換屆、甚至領導到外地/外國考察之后就變了風格,這與領導的喜新厭舊、勇于創新有關,如果再趕上一個愛攀比的領導,那這個城市就更有好戲唱了,與城市格格不入的埃菲爾鐵塔、大得離譜的羅馬廣場就這么誕生了。
無奈的規劃師
規劃本來是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但在中國卻彌漫著政治和商業的色彩,城市規劃既是政客的戰場(政客的政績全靠規劃來展示),又是商家的賭場(操縱規劃是商戰的最高境界),再高明的規劃師,你還能有多少主動權來發揮你的精良的技術天賦和美妙的藝術想象?
無能的專家
專家對城市規劃的作用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規劃的評審階段需要各類專家組成評審團把關,二是許多城市往往會長期聘任一些專家作為城市發展顧問為城市規劃的執行掌舵。再看看這些專家來自于哪些層面:科研院校、外地的規劃機構、本地的各類管理部門領導等,無論是什么來頭的專家,都要考慮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都不是不識人間煙火的圣人,都不可能完全保持中立,考慮到評審費、顧問費或者后期的橫向課題、延伸項目,就集體失語了。再加上專家的不專及水土不服,看走眼的時候就在所難免了。很多專家都事后評價、甚至指責領導干預城市規劃,其實是他們自己的職業操守不過硬,早已成為盜墓賊的幫兇了。
無情的開發商
開發商是商人,當然要盈利。商場是殘酷的,商人是無情的。開發商玩規劃大致有三個層次,一是在幾年一度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之前,總有玩家在活動、圈地,修編成了,巨額回報,修編不成,混個臉熟,這一種是大玩家;二是拿到地之后不惜血本疏通關系,搞局部調整、規劃指標調整,再嚴格的總規、詳規,也逃不過商人的錢柜,這一種屬于小玩家;三是不把規劃放在眼里,一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一切以潮流為導向,這一種屬于玩火的,要么當了政客的替死鬼,要么很快被市場淘汰,當然也有極個別亂中取勝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夜之間,數以百計的新天地在各城市崛起,商人也有黔驢技窮的時候。
無知的市民
市民的錢是辛辛苦苦掙來的,是血汗錢,本應該珍惜,但在置業問題上卻一擲千金,從不吝嗇。據說,在很多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自購物業的比例也沒有我們這樣的處于溫飽中的發展中國家的比例高,這可把開發商樂壞了,建什么房子都有人買,給城市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摩天樓、握手樓越長越多。在各地隨處可見排著長隊購買貴得離譜的商鋪的普通老百姓,他們可能買不起自住的房,但對買商鋪卻樂此不疲,其實,商家根本不用使什么花招,就把市民的血汗錢搞到手了。今天是“向西看”,西邊火了,明天是“東進序曲”,東部熱了。去年是歐陸風情,今年又該興農家院子了。市民甘愿被媒體、商家、政客“忽悠”,需求拉動了城市的病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