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網上一個貼子,題目是《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老夫頗為興趣,想知道要是在古代,俺的年薪應該是多少兩銀子。
據《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介紹,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大約可以購買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現在市場上大米一斤在1.5元至2元之間,按照中間價1.75元計算,明朝一兩銀子等于人民幣660.8元。在唐太宗貞觀年間,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4130元;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大約等于2065元人民幣。宋朝是以“錢”為流通貨幣的,根據《宋史食貨志》提到“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斗(米)折錢三十文”的記載,姑且以2000個銅錢折銀一兩計算,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至300錢,1兩銀子基本上可以買到4至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于人民幣近924至1848元。清初的銀兩購買價值稍低于明朝,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國銀兩涌入中國,銀兩的貨幣價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兩銀子約相當于200元人民幣左右。
通過比較,《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得出的結論是: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人民幣150至220元左右;明朝中期價值人民幣600至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至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時期2000至4000元。
清末與民國初期五個銀圓可以買一條大水牛,一個銀圓可以買一擔米;民國后期一個銀圓是一擔谷。以上是我老家(湖南南部)的老人說的;一個銀圓等于0.80到0.90兩銀子,用這個價格如果等效現在的實物價格的話,一兩銀子的價值應該在100元以上;以民國初期算,大約值250元左右。大家還可以參考自己家鄉的一些物價比較。當時,全國各地物價差別可能也會很大。各朝各代的價格那就更說不準了。
一個銀圓因為有“火耗”可以看做是一兩銀子——當時制銀局就是那么規定的。
以下薪水水平可以作為部分左證:
民國:魯迅在北京師范大學做教授月薪300大洋,相當于現在至少3萬元;一般的工人工資當時是5~10個大洋;蔡鍔將軍(云南總督月薪65個大洋);毛澤東做北大圖書管理員月薪5個大洋(可能還有其它生活待遇);
宋朝:小牢子(牢房小吏)月俸是2倆銀子(工資是很低,但有“吃送”,所以愿意做這等小吏的人大有人在);其它一些有品級的官員是以谷米計算薪水的;
可見,一兩銀子的當時購買力大約相當于現在在100元以上。
俺目前的月薪3000元左右。依照《古代的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人民幣》的計算比較,俺在盛唐時期年薪應該是銀子12兩,北宋中期約36兩,明朝中期約72兩,清朝中晚期約180兩。
來源:大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