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不少家住胡同的讀者來電反映胡同垃圾問題。市民何先生說他住的胡同里,到處都有生活垃圾,不管在白天還是夜晚,一到刮風下雨天,遍地狼藉。趙先生則表示,“每天早起遛彎兒時,都能看見胡同里堆放著一堆堆的“裸露垃圾”等待著清潔工清走。在清潔工到來之前,一旦有風刮過,一些白色垃圾便被吹向天空,落得到處都是。”大伙兒在來電中都迫切希望能恢復早先安放在胡同里的垃圾筒,“有個垃圾筒多少能避免垃圾露天的臟亂現象。” 記者饒婷實習生李萌
施工遺留應清理
[現狀]垃圾暴露隨處可見 半數多胡同居民不滿
為探究胡同保潔的現狀,記者選擇了胡同區較多的東城、西城、宣武和崇文區展開采訪。
在上午10時到12時這個時間段,通過對以上城區隨機選擇的3條胡同的實地觀察,發現一些胡同垃圾臟亂情況確實存在。大伙兒對胡同衛生狀況滿意度不高,問詢41位胡同居民,表示基本滿意的只占47%。
記者通過對相關街道的采訪了解到,胡同的保潔服務多數為街道出資聘請保潔公司,或街道自組保潔隊進行保潔服務。少數由區環衛中心下屬公司進行保潔。在保潔形式上多為每天一掃兩清,早晚有保潔員定時清理居民拿出戶外的垃圾,平時保潔員巡回清理。
記者在采訪中見到,在一些胡同中各戶門前都放有竹筐,垃圾基本上都放在筐中,但也有一些居民還是隨手將垃圾放在了筐外。也有的居民把吃剩的飯菜直接丟在了路邊。總之,一包包、一堆堆的垃圾放在狹小的胡同中,造成臟亂,也給司機行車、居民進出帶來不便。
為此,在采訪中有近六成居民都表示希望多安置垃圾筒,減少垃圾暴露。那么這個提議是否可行?胡同垃圾密閉化管理的難點又在哪里?
[難點]難尋垃圾筒安放位置、居民自律不夠
胡同垃圾密閉化管理難
對于胡同居民要求安置垃圾筒的呼吁,四城區環衛部門的相關人士表示,垃圾筒的安放是個難點。
一是位置不好設置,胡同都比較窄,現在胡同里車停得也較多,另外,放在哪家門口哪家也不愿意。所以,很難找到一個方便大家投放垃圾的安放位置。此外,安全也成問題,由于冬天燒煤,不少胡同居民直接把爐灰倒入垃圾筒,易使塑料垃圾筒開裂,造成破損不說,萬一發生火災,由于胡同狹窄,救火十分困難;如果設置不銹鋼的,又擔心偷盜情況發生。再有就是放置垃圾筒,也不能杜絕垃圾亂丟和暴露問題。原先之所以撤除垃圾筒,就是因為老式的垃圾筒需要踩踏或手掀打開蓋子,有的胡同居民嫌臟、嫌麻煩,索性就近往邊上一扔了事。有的地方為了方便居民扔垃圾,筒上不設蓋子或敞著蓋子,結果垃圾照樣暴露、臟亂。
此外,胡同住戶成份的變化和一些胡同住戶衛生意識偏低、不配合環衛工人的清掃保潔工作,也是胡同衛生狀況難如人意的成因。記者從所采訪的居委會了解到,目前有1/3的胡同住戶是外地來京務工人員,其中一些人還沒有樹立城市生活的意識,亂倒亂扔垃圾成習慣。另外,他們的作息時間也與胡同里的本市住戶有所不同,做不到配合清掃工作,在規定時間把垃圾拿到戶外,這也給胡同垃圾的及時清理增加了難度。
[關鍵]加大投入提高管理 提升胡同保潔質量
對于記者調查中“如果安置了垃圾筒,是否還會出現垃圾亂丟的情況?”不少居民客觀地選擇“垃圾亂丟情況會好些,但依然會存在”的回答。對于如果無法設置垃圾筒,該如何解決胡同環境衛生問題,居民表示,“希望環衛工人能加大保潔清掃的力度和次數。”
而通過在西城區的西四北三條地區和東城區府學胡同的采訪,記者發現,這兩處是通過加大人力清掃措施促成胡同整潔的典型。
西四北三條地區是平房保護區,記者發現這里的胡同較為干凈。居民們對胡同的環境衛生也非常滿意,而且一個勁地夸贊胡同保潔員勤快,“一整天都在這兒轉悠,見垃圾就清。”記者與負責西四北三條和姚家胡同的保潔員攀談得知,他早起上班必須在19分鐘內到達保潔區,從保潔區到達清潔站的時間為10分鐘。每半小時要在保潔區內巡回一次,一天要轉17趟左右。
負責這片平房保護區保潔的是西城環衛中心下屬的環興清潔服務中心。記者了解到,他們對轄區胡同進行過精準的測量,對100多位保潔員從出發地到保潔區,從保潔區到清潔站的時間、距離,都實現了管理數字化。作為一家保潔企業,環興中心以數字化、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管理手段取得了ISO9001國際質量認證。在加大人手、增加保潔次數的同時,中心為保證服務質量還建立了6級監督檢查機制,并與社區緊密聯系,一季度一回訪,聽取反饋意見。
“每天早晚兩掃兩清外加巡回保潔,垃圾滯留物控制在半小時之內清除,基本解決了暴露垃圾問題。”環興中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還有發放塑料袋,方便居民用塑料袋將垃圾封閉好再投放戶外的打算。
[出路]杜絕“暴露垃圾”還需居民配合
本次采訪從胡同居民呼喚垃圾筒的回歸入手,但結果顯示,因為胡同窄小的特性,以及安全衛生和投資等原因,普遍設置垃圾筒客觀上不具備條件。而把重點放在加大人員和清掃保潔次數,再因地制宜,在不影響交通的地方適當安置垃圾筒收納垃圾,似乎是解決胡同垃圾問題的較好出路。
采訪到的胡同居民對此也表示贊同,“實際上,想安垃圾筒也是因為怕保潔員人少,轉不過來,趕不及清理。與其東一堆、西一堆,還不如都裝進垃圾筒。如果保潔員能做到勤于保潔,那當然更好。”
西城和東城一些胡同的成功經驗顯示,基本解決暴露垃圾、創建胡同良好的衛生環境是可以做到的。不過,要想將這一工作做得更好,顯然還需要廣大胡同居民的配合,在采訪中不少居民也希望政府做好宣傳工作,培養居民形成每天按指定時間段和地點投放垃圾的習慣,大家共同維護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在西城區姚家胡同,保潔部門在過路人較多的胡同交接處和居民休憩地點安置了果皮箱,同時安排足夠的人手、督促保潔人員加大巡回清掃次數,使胡同清潔得到保障。
[聚焦]施工遺留應清理
永外沙子口附近一條新的馬路早已通行,可是原來拆遷后留下的地方,在兩條新舊路之間形成了一條臟亂差的真空地帶,這里無人清理,雜草叢生,許多小商販隨意把西瓜皮等物丟棄在那里,還有許多不用的工棚和臨時建筑。希望有關部門盡快治理。張桂存攝
投入3000萬元增加垃圾桶
[新政]兩年內1萬個果皮箱街頭上崗
到2008年前,本市的果皮箱數量增加1萬個。昨天,市政管委在答復政協提案時透露,市區兩級財政將投入3000萬元,緩解城市道路果皮箱數量不足的問題。
硬件不足導致居民亂扔垃圾
“垃圾桶數量太少,找起來太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隨地扔垃圾、隨地吐痰的情況時有發生。”市政協委員強磊在今年政協會議上就指出,按國外的城市衛生設施水平,一般間距在10米左右就會放置一個垃圾桶,北京顯然達不到這個水平。強磊委員建議在增加垃圾桶數量的同時,根據人口密度和人流量,科學地設計垃圾桶放置的位置。
商業街百米內有個果皮箱
市政管委在答復強磊委員的提案時表示,北京果皮箱數量目前為15371個,和1995年的6241個相比,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4%。但是,北京果皮箱數量仍然太少,分布密度小,距離相關指標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記者了解到,按照建設部頒發的《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范》和《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的要求,道路兩側或路口以及各類交通客運設施、公共設施、廣場、社會停車場等出入口附近應設置果皮箱。同時,該標準還對果皮箱的設施間隔做了規定,即商業、金融業街道:50至100m;主干路、次干路、有輔道的快速路:100至2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至400m。
經費不足果皮箱更新難
據調查,造成果皮箱數量依然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各種人為原因,造成了果皮箱破損、丟失現象較為嚴重,導致果皮箱數量減少;由于經費不足,造成一些道路的果皮箱設置數量不夠。
來源:京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