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潭江河長248公里,支流遍布整個江門地區,集水面積6026平方公里,被譽為江門的母親河。2014年4月,江門市政協出爐的十大重點提案,就有民建江門市委員會提出的《加大潭江流域治污力度 打造江門市良好生態環境》,其建議:要把保護潭江作為全市頭號民生工程和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進一步研究深化各市、區協調與聯動保護機制,統一規劃整治方案,明確市、區的各自責任,形成監管合力。承辦單位之一的市城管局回復,今年將著重在各市區加大力度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今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
潭江流域環境保護面臨較大挑戰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潭江流域環境保護面臨較大挑戰。資料顯示,潭江水質近年來有惡化趨勢,部分支流甚至發黑發臭,為劣Ⅴ類水質,對群眾的健康和生存環境帶來威脅。
民建江門市委員調查指出,潭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有三方面:一是工業污染。占比約為20%,主要是工業污水排放;二是生活污水污染。占比約為30%,主要是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三是農業污染。占比約為50%,主要是畜牧糞便、化肥、農藥等污染。
潭江流域的保護事關群眾的飲用水安全以及全市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然而資金投入卻顯得抓襟見肘。“按照目前地方財政收入的千分之二納入市級環境保護專項資金非常局限,市和區都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各級政府應積極籌措資金,加強投入力度,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金投入潭江河流域的保護,緩解建設資金嚴重不足的局面。”民建江門市委員建議,加大政府投入和投融資力度,促進基礎設施建設。
民建江門市委員認為,強化考核,完善監管,才能有效治理潭江。“要進一步明確和強化各市(區)主要領導人的治理責任,將治污納入政績考核;積極利用社會力量監督潭江河流域的治理,將水質監控點的數據及時向社會公開,接受群眾監督。”其還建議,“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環保法規,對污染和破壞潭江河流域環境的違法行為要進行嚴懲,對保護得力的進行表彰。”
強化生活污水處理,減輕支流污染
潭江流域的主要污染源中,生活污水污染占比約為30%,主要是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對此,提案建議強化生活污水處理,減輕支流污染,花大力氣完善管網建設,推進雨污分流。包括加快河涌沿岸截污管網工程建設,通過截污減少污染源;疏浚底泥,加大河涌曝氣增氧;引水擴容,增強河涌水流量和流速等措施。
針對生活污水污染,江門市城管局表示目前生活污水處理廠負荷壓力大、生活垃圾處理廠并未實現全覆蓋,今年將著重在各市區加大力度建設生活垃圾處理廠和污水處理廠。今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要達到70%以上。
對于潭江生活污水治理,市城管局早前已出臺《潭江流域生活垃圾污染整治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近中遠三個目標,其中近期目標是在今年使得已經建成但未達到運行要求的各級生活污水處理廠完善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70%以上。潭江流域各建制鎮行政區域內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合理布站,晚上生活垃圾轉運體系,實現生活垃圾收集、運輸、無害化處理全覆蓋。
中期目標則是到2017年,在所有建制鎮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并投入使用的基礎上,使得沿線的行政村,70%以上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垃圾處理設施,則是在沿線自然村全部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封閉式收集點后,城鄉生活垃圾無害處處理率達到100%。遠期目標是到2020年,全市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95%。
未來譚江流域各鎮適當增加垃圾轉運站
江門市城管局稱,目前,譚江流域已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20座,總規模69.7萬噸/日,其中包括11個建制鎮生活污水處理廠。
其中,蓬江、江海有規模20萬噸文昌沙水質凈化廠、江海污水處理廠規模8萬噸/日等共4個;新會區有包括規模10萬噸/日龍泉污水廠的兩個區級污水廠、包括雙水鎮污水廠等共3個鎮級污水廠。臺山有規模8萬噸/日的臺城污水廠規模等2個。開平、鶴山、恩平分別有4個、3個和2個。但這些已建成運行的部分污水處理廠特別是鎮級污水處理廠,由于截污管網不完善、經費落實不到位、截污管道堵塞、污水溢流等導致運營負荷普遍偏低。
在生活垃圾無害處理設施方面,目前各市區已建成旗桿石、下豆坑、梁金山等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但部分農村的生活垃圾中轉站未建成,生活垃圾收集體系未實現全覆蓋。
城管局表示,未來江門將完善污水處理設施和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今年,市區高新區綜合污水處理廠首期就已經進入聯合調試,杜阮污水廠截污管網業已完成80%工程量,新會區大澤真污水處理廠土建工程已經完成,管網設計已完成總工程量的70%。此外,各市區也有多個污水處理廠在建設。
在有缺口的村鎮生活垃圾處理收集轉運設施建設方面,各市、區按照“一鎮一站、一村一點”的要求逐步完善。潭江流域各鎮在建成1座以上生活垃圾處理站的基礎上,將適當增加轉運站的數量。各自然村在建成1個或以上垃圾收集點并達到封閉要求實現無害處理的同時,還將關閉整治其簡易生活垃圾填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