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鷺成招牌菜折射動物保護之困
2014-09-23來源:齊魯網 作者:黃春景
日前,成都一農家樂招攬客人的招牌菜中有一道特殊的野味:白鷺,客人花80元就可以點一只現場宰殺,拿來燒、鹵、煸、燉。據其員工說,去年他們抓了200多只白鷺。9月17日,接到市民舉報后,當地森林公安對這家農家樂進行了查處。(9月21日《京華時報》)
白鷺成招牌菜,事件并非個案,背后折射出動物保護的現實困境。雖說查獲的白鷺屬于白鷺品種中最常見的小白鷺,是“三有保護動物”,暫時還沒發現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黃嘴白鷺、巖鷺等,但農家樂將白鷺當成招牌菜,其行為已違反了《野生動物保護法》,應該受到有關部門的處罰。森林公安對此類違法者可進行教育、罰款等相關處罰措施,對于態度惡劣,不配合執法的違法者,還可移交給林業公安部門,進行行政拘留。
近年來,不僅是白鷺,其他陸生野生動物種群也面臨同樣危機。造成這一現象,反映了動物保護意識薄弱、動物保護的法律不夠健全,如針對動物關聯性違法行為的認定和責任追究等規定尚需完善。從執法實踐上看,當前黑市交易、違法經營較多,定期執法尚難以進行有效監管,長效、有力的監督機制也相對缺乏。其次,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存在過度開發、棲息環境被破壞等困難。可以這么說,野生動物保護面臨著嚴峻挑戰,被曝光的只是部分罷了。
具體到“白鷺成招牌菜”這件事上,農家樂“叫屈”的理由太過牽強。面對執法人員,農家樂老板葉興權和員工一再辯解,抓白鷺是因為白鷺吃了魚塘里的魚苗。“趕也趕不走,我們沒法的嘛。”當執法人員提到捕殺白鷺屬于違法時,一名員工說:“我們農民不曉得的嘛。”常識告訴我們,野生動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沒有權力肆意踐踏他們的生命。面對農家樂“叫屈”,不能因此賦予過多的同情,有時候寬容就意味著縱容。聽著白鷺倒下的凄厲慘叫,看著白鷺撒下的遍地羽毛……人們應該為此感到切身之痛。
總體來看,動物保護的大環境是好的,政府堅決打擊各種不法行為,社會輿論也形成強大的震懾力,但動物黑市交易卻仍然紅火。特別是政府打擊針對某種動物的販賣行為時,這種動物的黑市交易總是死灰復燃,說到底是行情使然。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面對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普法宣傳與執法力度還不夠強,群眾的保護意識也相對薄弱,迫切需要通過普法宣傳、法律法規調整及聯合監管加強野生動物保護。尤其是加強經營利用者對野生動物保護的認識,促進其合法經營。涉及野生動物保護職能的有關部門,應當進一步加強溝通和協調,根據各自職責建立和完善聯合監管機制。
一言概之,白鷺成招牌菜,折射出動物保護之困,亟需出臺一部“舌尖上的法律”,依靠立法封住貪婪的“嘴”。為什么要保護野生動物?因為動物的事情就是人類的事情,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性的善良。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無論是當下還是將來,都需要喚醒“舌尖上的良知”。 這種舌尖上的良知,既與政府的管理密切相關,更離不開每一個人的道德自救。只有自律和他律結合、責任與道義并行,白鷺才能避免被端上餐桌,動物保護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