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化工區最新“園區動態”里,我們發現了兩組懸殊對比的數據:
一組數據是今年上半年化工區銷售收入 139億元,同比增長 157%,而同期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僅為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的 50%;
另一組數據是,這個日產以億元計的化工區,其萬元產值廢氣排放量僅為同行業水平的 33%,萬元產值廢水排放量低至同行業水平的 15%,由于環境優良,幾頭在化工區已安閑生活半年多的梅花鹿剛剛平安生下了它們的小寶寶。
傳統化工業通常高能耗、高污染,產業發展的環境代價比較大。上?;^何以在增產的同時做到了節能降耗,在發展的同時實現了環境和諧?解讀關鍵十個字———資源無廢棄,環境零污染。
“廢棄物是一種放錯地方的資源?!边@是化工區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化工區通過上中下游產品鏈的合理規劃布局,幾乎所有化工生產過程中應用的原料、能源,產生的副產品、廢料、甚至廢氣,都要被多次利用,吃干榨盡。
比如天原燒堿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鹽泥用來生產人行道板,賽科公司乙烯裂解產生的廢渣油用來生產碳黑,最典型的例子是“一份氯氣打兩份工”:華誼集團旗下天原公司的燒堿和聚氯乙烯裝置,按傳統的生產模式,每生產 30萬噸聚氯乙烯,需要 20萬噸氯氣和 15萬噸乙烯,同時會產生大量“三廢”。如今在上?;^, 20萬噸氯氣先送到相鄰巴斯夫公司生產出 29萬噸 MDI/T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和甲苯二異氰酸酯,生產聚氨酯的原料),同時回收副產品氯化氫。氯化氫送回天原公司,與乙烯合成生產氯乙烯。這樣不僅使氯的利用率提高了 1倍,還大大減少廢氣排放,每年降低生產成本 2.98億元。
固體廢棄物“無一漏網”,空放的蒸氣也被“圍追堵截”。化工區回收各企業生產過程中副產品蒸氣進行余熱發電,既避免了蒸氣直接排入環境帶來熱污染,每天還可再生發電 20多萬度。待區內企業全部投產后,化工區管理中心、培訓中心、醫療中心等服務部門的空調都將不再消耗能源,而是用余熱發電后剩下的熱能來制熱或制冷。變廢為寶,敝帚自珍,如今化工區又在籌建廢棄物綜合利用平臺,擬將區內廢棄物統一回收,在全球尋找再利用途徑和伙伴。
在化工區還有一句廣為流傳的比喻:如果把化工區比做一個人的肌體,水循環是“腎”,綠化就是“肺”。為最大限度減少污染,保護環境,化工區開園之初就定下了“零污染”的目標,挖湖鋪綠,凈水養禽,營造出經濟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優美園區。
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會排出大量污水,化工區先與法國蘇伊士集團合作建設污水處理廠,將不同化工企業的污廢水集中處理,使化工區一期地塊內每日排放廢水總量僅是原規劃量的 10%。今年初,化工區又與聯合國環境署合作開建區內濕地,目的是把經過污水廠處理的水進一步凈化,使水質達到地表三類水標準,相當于黃浦江上游的取水源。
“腎”清了,“肺”也要凈?;^興建了總面積比浦東世紀公園綠化面積還大的防護林帶,香樟、杜英、廣玉蘭四季常綠,木芙蓉、紫薇、珊瑚次第綻放;營造了 1000多平方米的生態園,山茶、海棠等 200多種植物摩肩接踵。動物是最好的環境生態監測體,化工區買來梅花鹿、孔雀、鴛鴦,讓它們在綠意盎然中比鄰而居,在湖泊濕地間生息繁衍。
截至今年 7月,化工區在環保方面的投入已近百億元,規劃到 2010年增至 156億元,占全部投資的 10.4%。規劃中“十一五”期末的化工區,萬元 GDP綜合能耗將進一步下降,環境質量將進一步提升。到那時,化工區濕地末端要修建一個水族館,讓魚兒在循環凈化后的原化工污水里自在地游來游去;化工區水綠面積還要擴展,期許水環綠繞的化工園區能成為候鳥遷徙必經之路。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