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野生動物造“家園”
建立了以黑冠長臂猿及亞熱帶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無量山、哀牢山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面積達35167公頃,約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8%。在國家級和省級生態公益林區劃過程中,將所有社區集體林和區外有長臂猿分布的林區都劃入公益林進行管理,并啟動了景東亞熱帶植物園建設,加強了生物多樣性的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工作。制定了“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戰略,實施了“哀牢山和無量山綠色生態經濟帶建設”,加大了對保護區周邊社區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強農村能源替代建設,嚴格控制木材采伐限額,對全縣森林資源實行強有力地保護,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0.51%。確定了黑冠長臂猿宣傳周、保護日,并將“野生動物保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單位綜合目標考核的內容,開展以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為主的執法專項行動,確保了以黑冠長臂猿為代表的野生動物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在無量山大寨子建立了世界第一個黑冠長臂猿野外監測研究站,開展了黑冠長臂猿的習慣化研究、生態行為學研究、食性研究及遺傳學研究,成功地將3群長臂猿習慣化,開創了全球不投食習慣化黑冠長臂猿的先例。開展了黑冠長臂猿視頻監測體系建設,建立無量山大寨子黑冠長臂猿野外視頻監控系統。開展了無量山和哀牢山黑冠長臂猿規范化巡護監測工作,在無量山大寨子開展了黑冠長臂猿棲息地植被恢復和食源基地試驗示范建設項目。開展了無量山保護區本底資源綜合調查,出版了《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查》專著。開展了景東翅子樹、景東槭樹、云南鐵杉林、灰葉猴等珍稀瀕危動植物專項調查,進一步掌握了“兩山”的野生動植物分布狀況。建立了景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監測體系和數字化管理系統,開展了保護區的植物植被樣地監測和動物樣線監測工作。這些科學研究和監測活動所取得的成果,為黑冠長臂猿等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并使村民及時掌握了野生動物活動的動態,減少了人與野生動物的直接沖突。
給野生動物當“保鏢”
成立野生動物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了保護區派出所、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野生動物救護站、野生動物保護委員會,成立了黑冠長臂猿保護協會及縣長臂猿巡護隊,引進具備專業知識的人才,進一步壯大和充實野生動物保護力量。通過爭取國家物種保護項目資金、各級財政投入長臂猿等珍稀動物保護資金、普洱市黑冠長臂猿保護協會長臂猿保護專項經費,以及大力加強國際國外合作項目,積極拓展資金渠道,保證每年野生動物保護經費充足有力。同時,加強人口管理,對歷年來破壞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的違法人員進行登記,建立違法犯罪人員信息資料,提高林區治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建立林區巡查制度,開展林區治安防范和服務工作,全面提高周邊社區群眾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安全的意識。完善基層群防群治組織,組織各鄉鎮林業服務中心、派出所、保護站協調配合,組建林區聯防隊伍,并落實專職管護人員進行日常巡護,充分發揮各防火哨卡、監測站點作用,全面加大對林區重點地區管控力度,逐步實現林區管理由反應型向主動型轉變。不斷完善情報信息網絡,大力強化林區治安的控制面,積極慎重布建林區治安耳目,選建廣布效率較高的林區治安信息員,形成公開和秘密相結合的信息網絡,通過建立林區野外監控系統和安裝林區紅外相機,及時掌握林區治安狀況,使林區治安管理的觸角延伸到林區的每個角落,實現“耳聰目明”。另外,組織林業行政執法隊伍、森林公安對候鳥越冬地、繁殖地、遷飛通道和野生動物集群活動區實行嚴密巡護和監管,制止和查處亂捕濫獵候鳥等野生動物的違法行為,確保候鳥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安全。組織公安、林業、自然保護、工商、衛生、藥監等部門開展執法專項行動,收繳、清理槍支、彈藥、扣子等獵捕工具,對餐飲酒店、農貿市場、車站碼頭、交通要道非法經營、販運野生動植物的行為進行集中打擊。嚴把野生動植物經營單位和個人利用種類和數量關,杜絕超數量、超種類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發現超種類、超范圍經營利用的,堅決依法查處。對群眾反映強烈、影響惡劣的違法犯罪案件,一查到底,依法從重從快從嚴打擊,決不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