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承前啟后者及代表,早已是兩千多年的定論了。一百多年來,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我們對孔子有著太多的無知、誤解甚至于歇斯底里的排斥。今天,我們要做的是實實在在地重新來認識孔子,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認識孔子,并且最好還要能像美國山姆大叔向世界各國大力推行它所謂的“自由民主”那樣,“己所欲,施于人”,不遺余力地向世界各族人民推介孔子的儒家思想,而并不是簡簡單單的兩個字“復孔”就完事。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已不再是主流意識形態,然而誰能否認孔子及儒教的一些道德不正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一言一行呢?從古至今,儒家所說的就是去協調“君君臣臣(上級下級)父父子子”的社會人倫,使人們各安其位,各盡其責,以維持人類群體的穩定平衡。這樣的理論,筆者以為決不會由于當前中國的變化而過時,因為人總得與人相處,也總會產生或大或小的問題,我們總不至于指望微軟公司能夠開發出超級計算機程序,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家庭矛盾、黎以沖突、朝核危機吧。
我們怎樣看世界,有時世界就會怎樣看我們。推崇和宣揚孔子,是借孔子在告訴世界,我們的民族一直都在提倡“仁義”、“和諧”的精神,我們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他國,又怎么會去恢復所謂的“朝貢體系”呢?“朝貢體系論”是形形色色“中國威脅論” 的一種,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大力發揚儒家文化,使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不能因為怕被誤解而無所作為。目前,世界各地的中華文化產業常以“孔子”為名,實在是因為自從幾百年前孔子被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帯到西方后,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就是中國的代表,是中國代言人。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除了孔子,我們還有誰?
古語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當前如“熊貓、剪紙、刺繡”等乃至不少球星影星世界流行,但他們僅僅是中國文化中的枝葉,是“末”,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才是中國文化的“本”,在文化類型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我們必須知道先后,切不可“舍本逐末”,只有“立足根本”才能向世界更加真實、全面地展現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人,這才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正道”。
相關鏈接: 別把孔子當中國代言人 最近幾年,“孔子”很流行,各種以孔子為名的儒教成人禮和拜師儀式在國內甚至世界舉行,不少人都以“孔子”為名,在世界各地開餐館、開俱樂部、搞各類文化產業,似乎任何中國的東西一沾上孔子,就很容易走出國門,發揚光大。孔子對中國歷史影響巨大,讓“孔子”以各種形式漂洋過海,使外國人透過孔子了解中國,顯然不是壞事。但如果試圖把中國的所有東西都與孔子扯上,駕“孔子”之帆,揚中國之船,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論壇交鋒:該不該把孔子當作中國代言人? 中國要強盛就必須回歸傳統,在傳統中創造流行,而不是讓現在所認為的流行湮埋了傳統。好的傳統思想為什么不能成為一種流行?西方人懼怕我們從傳統中找尋力量,懼怕我們從傳統中復興后擁有當年“范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氣勢。民強則國強,民眾的強大不在于擁有多少物質,而是體現在人文思想、文化修養、身體素質、精神毅力等方面。而這些正是我國傳統文化能給予我們的,而儒家文化正是普及這種精神的最好糧食。 吳建民:中華文化是化解中國威脅論的一劑良方 “其實弘揚中華文化也是化解‘中國威脅論’的一劑良方。”吳建民認為,“許多西方人對中國的偏見源于沒有了解中華文化的精髓。”他說,中華文化中有很多關于“和”的典故,中華文化可以說就是以“和”為核心的文化。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一個“和”字。中國人總是以和為貴。這就是我們要在世界上大力弘揚的。 美著名國際問題學者:中國提升軟實力乃明智之舉 中國對世界其他國家的吸引力逐步增強。巨大的經濟成就,再加上中國文化特別是傳統文化,都使這種吸引力越來越大。中國實行了一系列對其他國家而言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對東南亞國家尤為如此。中國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學院,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這也是“軟實力”的一種具體體現。 楊錦麟:中國軟實力 章子怡和孔子同等重要 楊錦麟說,傳播軟實力的途徑很多,只要能夠把中國的文化和觀念等傳到國外就行。如章子怡在國際演藝界的發展就改變了外國人眼里中國人的形象——拖著長長的辮子,長一張大餅臉。在這一點上,章子怡的作用不比孔子差。 來源: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