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拾荒者,我們也可以讓他們人盡其用
近來,拾荒者似乎已經成為了廣州媒體追蹤的“明星人群”,他們的作為的確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了太多的影響,一方面他們的“工作”污染了環境,也給許多地方的建設造成了負面印象,江南晚報前些日就報到了拾荒者將防洪墻“剝皮抽筋”的事件,極度影響了堤岸的抗洪能力;另一方面,拾荒者也為城市的垃圾管理作出了一大貢獻,他們能有效地將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再利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城市生活垃圾給環保帶來的壓力。
現在,巴西政府已經在其多年發展計劃中,將拾荒者的編制歸入日程,建立拾荒者合作社,鼓勵企業利用回收垃圾做原料,這樣將拾荒者收為“正規軍”,不僅提高了垃圾回收利用的效率,也將平時看來極不雅觀的拾荒軍收編整理,成為城市獨特的風景線,也是我國提高城市垃圾回收,整理城市儀容的一個良好典范。
相關新聞鏈接:
在廣州街頭,每隔10-15分鐘,就會有一位拾荒者對果皮箱進行一次分揀。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垃圾分類”,一方面促進了垃圾的回收利用,同時也使得政府回收垃圾的成本大大增加,阻礙了垃圾分類規范化的發展。廣州市環衛局近日透露,正在加快垃圾分類的立法工作,明確個人、團體在垃圾收集上的責任和義務。
垃圾回收前已被“淘”過多輪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今年廣州市“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吳振鑫等人提交建議,呼吁在廣州進一步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廣州市市容環衛局近日對此做出答復,表示廣州正在就此展開一系列的研究、試點和推廣工作。目前,廣州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和廣州特點”的民間垃圾分類利用實踐:一是家庭分類,二是環衛工分類,第三種是社會分類,即機關、學校和個人對室外垃圾進行分類回收。其中拾荒者的作用最大,據不完全統計,每隔10-15分鐘就有一位拾荒者對垃圾箱分揀一次。
垃圾分類回收和利用需相當大的成本,而在民間“淘”過若干輪后,剩下的垃圾,相比較而言,回收利用價值更是低下。在我國,當前還無法禁止家庭、拾荒者等對垃圾分類后利用或賣錢的情況下,對多次分類回收后剩下的垃圾再進行分類回收,效益成本比更低。無論是運用機械分類,還是人工分類,基本上都是如此。
擬將餐飲業垃圾單獨收集
廣州市正在加快垃圾分類收集的立法工作。近期,廣州市環衛局已經組織有關人員赴外地考察國內垃圾分類收集的情況,爭取用五年或者更長時間,形成垃圾分類法規的基本框架,明確市民、機團單位、物業管理公司參與垃圾分類的義務,依法推進分類收集和利用。
此外,近期還將采取多種措施做好垃圾分類收集工作。擬把廣州餐飲行業、機團單位餐廚垃圾單獨收集處理,通過這種“科學的垃圾分類”,大大加快垃圾資源化利用進程;同時,加強對社區垃圾分類的指引和推進,加強對物業管理公司的指導,在垃圾分類容器和分類宣傳資料等方面給予適當補助。另外,加強與房管部門協作,將分類收集的責任落實到物業管理公司,協調有關部門出臺全市性的垃圾分類收集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