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筆寫這篇序言時,我們發現自己職業生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草場,包括坦桑尼亞角馬遷徙洪流搏動的塞倫蓋蒂、西藏高原和蒙古大草原。草場一直縈繞腦海或記憶的邊緣。稀樹草原和溫帶草原大約占地球陸地表面的40%。人類的貪婪、無知和疏忽對草原造成了劇烈沖擊,因此理解草原的生態學迫在眉睫。科學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理由。要獲得實現有效的長期保護所需的信息,科學是我們掌握的唯一工具。生物界的許多信息仍不為人知,甚至一些看起來簡單的生態系統,其運行機理我們也知之甚少,比如草原。越來越多的草場被開墾成農田,脆弱的土壤受到風蝕,或草原因過度放牧而退化,為了物種的生存和游牧文化的傳承,保護勢在必行。人類把草場變成沙漠,卻稱之為發展。
青海湖地區一只艱難飛越圍欄的普氏原羚
在往往十分惡劣的環境中開展多年的野外工作,需要超越科學研究的熱情投入。身在草原,天空看起來更加廣闊和深邃,一望無際。在這樸實無華的廣漠之中,一切都變得寂靜、孤獨、輕淡卻又生機勃勃。曠闊的草原反而給人一種莫名的空間上的歸屬感。每個投身野外工作的人都會切實體會到這種復雜的感受。這或許不足為奇。人類起源于廣袤的非洲大草原,許多狩獵采集社會直到近代都與這種環境息息相關。各種形態的人類社會從約13000年前開始通過培育各種作物和馴養野生有蹄動物而逐步演化。因此,我們不僅關心這片土地,也關心在這片土地上賴以為生的人。
在過去數千年里,草原上形成了獨特的生活方式,游牧民及其家畜隨季節變化轉移到牧草更好的地方。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草場上,都有家畜放牧一年或幾個月。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政府推行游牧民定居以便更容易地進行管理,傳統的放牧方式正發生急劇的變化。許多草地開墾成農田,這種轉變大多發生在根本不適合農耕的干旱區,但如今經基因改良的作物有可能在這里種植。集約化農業比牧業能為每個人提供更多的食物——第一批專門劃出來支持畜牧業的地區之一,坦桑尼亞的恩戈羅恩戈羅保護區就呈現這種趨勢。
博茨瓦納馬卡迪卡迪國家公園中的圍欄,將野生動物與附近牧場中的牲畜隔開
公共牧地漸漸被建有圍欄的私有牧地代替。這些私有牧地往往由于家畜過度放牧而逐漸退化。無論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的大牧場,還是肯尼亞的小牧場,都出現了這種現象。甚至在中國那廣闊的青藏高原上,現在也已經把草場劃分到戶,即使那里因海拔太高不適宜農業。在干旱或大雪的時候,家畜無法轉移到更好的草場。政府資助修建的圍欄進一步降低了放牧的靈活性。到目前為止,只有蒙古政府抵住誘惑,沒有在東部大草原(世界上現存的最好的溫帶草原)上圍圍欄。無論什么樣的土地所有制,發展都致力于增加家畜數量,而不是草場的可持續發展。
沒有一個生態系統是靜止不變的。草地可轉變為灌叢或荒漠。這種變化趨勢無疑會隨著全球變暖對植被帶的改變而增加。同樣地,人類文化也不斷適應和變化。這些變化往往是急劇的,且對土地有破壞性。這使得自然保護成為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而不能一蹴而就。我們能做的只有不斷嘗試新的觀點、概念、政策和方法來應對持續變化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一個基本的目標是保證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不僅為了沒有替代生計的牧民,也為了同樣沒有其它存活方式的動植物。
草場因其美麗和多樣性成為有代表性的生物寶藏。有些物種是地方特有種,如中亞的野生郁金香、北美洲的穴鸮。還有一些令人嘆為觀止的野生動物景觀,如藏羚羊、蒙古原羚、角馬的大遷徙,以及許久以前,北美野牛的大遷徙。所有大型有蹄類都受到圍欄的威脅。非洲博茨瓦納的野生動物受圍欄阻礙無法到達飲用水地而大量死亡。中國極度瀕危的普氏原羚試圖鉆過太高的圍欄時被掛死。藏野驢損壞圍欄,因此受人厭惡。可是,難道牧民應該忍受一大群藏野驢在自家的草地上,把本來留給家養的牦牛、綿羊和山羊冬季牧草吃掉嗎?
北美草原犬鼠
無知的政府政策也對草地有影響。在北美草原,草原犬鼠曾經數量眾多,如今十分罕見。人們認為該物種與家畜競爭草料,即使有證據表明它們的活動有利于草場,也視之為害獸。專性捕食草原犬鼠的黑足鼬因此幾乎滅絕。類似的災難性政策也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上重演。中國正在毒殺與草原犬鼠有同等生態價值的高原鼠兔,這最終將對生態系統造成大范圍的、全方位的影響,從以鼠兔洞為巢的雪雀到植物的營養成分。難道這樣的錯誤一定要一犯再犯嗎?成功的管理,要緊的是干預的時機和種類,而不是隨意的、沖動的行為。
人類及家畜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競爭和沖突,在許多地區由于野生動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而加劇。塔吉克斯坦的狼、坦桑尼亞的獅子、蒙古的雪豹,這些大型捕食者捕食家畜造成人獸沖突,特別是在它們的自然食物已經被消滅或大量減少的地方。這的確是個難題,然而我們必須有應對方案,即使目前的方案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野生動物管理事實上是對人的管理。要想在生存空間日益擁擠的條件下實現野生動物與牧民的共存,必須考慮當地人的訴求。當地人與土地休戚相關,他們的生計不能被犧牲,而且,任何管理措施必須考慮他們的利益、知識、文化,與他們合作。解決方案往往復雜,而且需要一個綜合性的實施方式以達到長期的、持續的效果。管理也必須面對限度的問題,如人口、家畜和野生動物的數量,以及圍欄、道路和其他發展項目。理想的情況是社區主動參與保護和管理他們的資源:保護最終依靠他們的意愿和參與。這樣的主動參與已經點燃星星之火,還需要擴展形成燎原之勢。例如,在中國有幾個藏族社區已經建立保護委員會;他們保護和監測野生動物,為野牦牛、巖羊等物種留出專門區域,禁止家畜采食。
生物多樣性保護、經濟發展和當地人的生存,這幾方面的復雜和彼此矛盾的需求必須達成一定水平的動態平衡。然而, 每個國家還希望保留一些自然遺產的碎片,美麗的自然景觀及其每一個組成部分。這是對歷史的珍藏,也是對未來的饋贈。生態完整性、審美價值、精神價值和倫理觀也是自然保護不可分割的部分。保護地必須要建立,并不折不扣地維持下去,不被貪念左右。這些保護地將見證我們實現物種生生不息的道德使命。保護地是至關重要的物種寶庫,特別是那些無法與人類共存的脆弱物種;是可以研究和監測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地方;是可與其它地方的變化進行比較測量的實驗樣地。
然而,在人類社會的海洋中,作為保護的孤島,大部分的保護地都無法維持下去。基本的生態過程在隔離中無法持續。眾所周知,在隔離的棲息地中物種會滅絕,保護整個景觀已迫在眉睫。人類社會與荒野之間矛盾重重,且發展往往優先于保護,然而草地提供“軟邊界”,嚴格保護地和鄉村社區之間的“軟邊界”。嚴格保護地完全杜絕人類使用,而在鄉村社區,家畜放牧與自然棲息地的維持相一致,并與野生動物共存。因此草地能在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土地利用中起緩沖作用,這也是開展社區保護的基礎。社區保護與1998年生物多樣性保護大會上制定的“馬拉維原則”相吻合。原則背后蘊含了兩個基本宗旨。第一,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必須參與制定保護計劃;第二,保護規劃必須把整個生態系統而不是單一的物種作為管理單元。這些原則尤其適應于草場,因為有大量來自利益相關者和科學家的關于生態系統動態的信息,也因為放牧本身十分有利于草場的長期利用和本土物種的保護。
青海三江源地區滅鼠兔
我們做出這些評論是為了強調,草場保護的目標是為了保持健康的、富有生產力和多樣性的生態系統。這些生態系統里既有生機勃勃的動植物種群,其中的大部分地區也生活著牧民和他們的家畜。他們之間是動態的關系,我們必須保證這種動態關系持續下去。草地具有彈性。雖然草場都已經或多或少被人類改造,但幸運的是,還有廣闊的區域保存下來了。已經有了良好的管理措施,所需要的只是,基于知識、智慧和毅力應用解決方案。本書的案例來自世界各地,從蒙古和阿根廷到美國,涉及到許多問題和細節,包括草地管理、疾病、捕食作用、歷史和政策。這些事實和觀點稍加改動可以應用到世界上的任何一個草場,以尋求基于對土地的愛、尊重和責任的生態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