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6日上海市政協第十二屆三次會議“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專題會議上,“霧霾天氣”再度成為熱點話題。
25日晚,上海經歷了入冬后的最強污染,空氣質量指數(AQI)在晚間一度突破400,達到“嚴重污染”級別,上海市中心氣象臺先后拉響霾黃色預警和大霧黃色預警。
當天,改變人們出行習慣、減少機動車等移動源污染,這一方案被委員們數次提到。上海市政協委員田新民表示,連續的霧霾天氣,對人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會造成傷害,上海可參照香港等地的做法,平衡各種交通工具的價格區間,以改變人們的出行習慣。
目前上海允許外地牌照機動車隨意進入中心城區,這一情形被劉毛伢委員認為要盡快做出調整。對此,方奇鐘委員則表示,上海已對本地機動車實施了嚴格的排放標準,但大量車況差、冒黑煙的外地牌照機動車依然可以在中心城區暢行無阻,對此政府部門不可“熟視無睹”。
而對于如何減少本市私家車數量,進而減輕空氣污染、減少城市道路擁堵的問題。劉毛伢委員建議政府部門要加快出臺“擁堵費”等措施。
但吳岡委員并不認同這一方案,他認為,即便征收“擁堵費”,或是提高停車費,還是會有相當數量的人選擇開車。“上海可以參照倫敦、紐約等城市的做法,控制中心城區的停車位總量”,由此增加駕車人的搜索成本,迫使其改變出行方式。
此外,吳岡委員同時建議,應取消中心城區現有的馬路停車位,增加這些小馬路的通行效能,實現對主干道上機動車的分流,并進一步大力發展公交專用車道。
在環保案件的處罰方面,目前環保執法部門缺乏強制執法權,行政處罰顯得“太軟”,“有些污染事件明明夠得上刑事犯罪案件,卻僅被行政罰款”,對此劉毛伢委員直言,上海應設立環保警察,用專業化力量有效打擊環境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