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災害風險不斷加大,氣象部門肩上所承擔的責任也更為重大。在新形勢下,促進現代農業、現代城市、現代物流、現代交通的健康發展,以及保障國家生態、環境、水資源、國防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為氣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開發利用氣候資源帶來難得的新機遇。氣象部門必須更加深入地科學認知氣候變化,堅持氣候安全理念,將氣候安全問題擺在國家戰略的位置去思考統籌,才能更好地適應新常態,更好地完成黨和國家、老百姓交給的任務。
首先,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氣候變化已經對我國國家安全提出了嚴峻挑戰。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指出,近百年全球氣候顯著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產生了廣泛影響。在中國,氣候變暖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氣候問題,其對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重大工程安全、經濟安全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都將產生嚴重威脅。堅持氣候安全理念,是我國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我們需要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將其作為國家安全體系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統籌考慮,并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確定中長期氣候安全目標,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是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加強氣候風險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并最終實現“中國夢”的基本選擇。
其次,作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性科技部門,我們必須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的決策支撐,履行好部門職責,發揮好國家級思想庫的作用。2014年,氣象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保障工作成效明顯,尤其是出色地完成了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政府評審、談判及宣講工作,并為引起世界矚目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提交了重要的咨詢報告。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目前,由于多種復雜因素制約,世界各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之路依舊艱難,2015年巴黎氣候變化會議仍有多塊“硬骨頭”要啃,氣候變化立法及我國二氧化碳峰值排放路徑研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氣象部門責任重大,要深入強化氣候變化規律的科學研究,做好基礎數據建設以及全球和區域性的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推動國際合作,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內政外交決策支撐體系,使得國家能夠在制定應對氣候變化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時更從容主動,在國際談判和各方對話中獲取更多的話語權。
最后,為更好地適應新常態,我們必須做好生態文明建設氣象服務,尤其是環境保護與治理、氣候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氣候可行性論證等方面。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時期,通過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則是新常態的應有之義。這意味著我們要拓寬思路,主動探索,針對當前廣大公眾最為關心的重污染天氣問題加強與相關部門合作,在氣候資源合理利用與開發方面開展全國貧困縣光伏發電資源評估與服務、組織風能經濟開發潛力評估研究,在城市規劃、重大工程建設等方面做好氣候可行性論證服務,為節能環保、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支撐,為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