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病逝于洛陽,享年六十六歲。曹操的靈柩運抵鄴城后,在夏侯尚,司馬懿的陪奉下,于同年二月丁卯(220年4月11日),埋葬在他親自選定的鄴城西南的山岡上,當時稱作“高陵”(后世以其地處鄴城西面,大多稱它為“西陵”),與西門豹祠近在咫尺(據《元和郡縣志》卷20記載,兩者相距大約15里)。陵墓內除了曹操本人預先準備的四箱送終衣服,以及質樸無華的陶制明器,沒有金玉珠寶銅鐵之累的陪葬品。整個陵墓“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一切不止因陋就簡,也未曾建造紀念性的建筑物,所有后事都是嚴格遵從曹操生前遺愿來操辦的。與其生前尚儉作風一脈相承。
貞觀19年(公元645年)二月,唐太宗在御駕親征高麗途中,曾經高規格地拜謁了曹操的高陵,并親自作了一篇題為〈〈祭魏武帝文〉〉的祭文。唐太宗的這篇祭文,將曹操和商代的伊尹,西漢的霍光相提并論,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說明在唐代初年,曹操的墳塋依然保存完好。
時至唐代后期,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志》卷20,仍然明確記載曹操的西陵在鄴縣城西三十里處。
但是,到北宋的樂史撰寫〈〈太平寰宇記〉〉時,雖然也曾提及鄴縣有魏武帝,魏文帝和甑后三陵,卻不曾指出它們的具體方位。(成書于乾隆46年的〈〈河南通志〉〉,可能是最后一部提到西陵的方志,不過,他很可能是對前史相關記載的轉述)
據此可以推知,大致在唐末五代以后,曹操的陵墓已然傾頹,而且無從尋覓。宋人只是大概知道曹操的西陵在鄴縣,至于具體的位置,卻已不甚了了。
賀游先生在〈〈三國大觀。三國勝跡〉〉中說,曹操陵墓的傾頹與彰河的泛濫改道有關。這種推測,很有道理,在兩〈〈唐書〉〉和〈〈舊五代史〉〉中,有關彰河由于自然或人為因素而為害的記載,至少有六條之多。
大約從南朝梁代開始,圍繞著曹操的西陵,產生了至少兩則民間傳說。這兩則傳聞都記載在任昉的〈〈述異記〉〉中,一則說,在魏武帝陵墓中有一孔清泉,泉水氣味芳香,因而民間稱之為香水。另一則說,在陵墓中有兩座銅駝,石犬。這樣的傳聞顯然不著邊際。因為根據常情,曹操肯定不會把自己埋葬在濕漉漉的涌泉旁邊;而且各種各樣的文字材料,包括〈〈三國志〉〉,〈〈資治通鑒〉〉等比較嚴肅的正史在內,都明確記載曹操陵墓中并無金玉珠寶銅鐵之類的陪葬品。
但無論如何,這些傳聞的問世,實際上表明了民間對曹操陵墓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只不過,梁代的人們對于西陵的猜測,尚停留在好奇這一層面上。且對其埋葬的地點似乎并無多大疑問。
然而,時至兩宋,尤其是南宋,這種正常的好奇心理,蛻變成了對曹操人品的置疑,對曹操人格的侮辱。于是,有關曹操在彰河上布置七十二疑冢的傳聞不脛而走,而且越傳越邪乎,似乎成了鐵證如山的事實。
在〈〈青梅煮酒。曹操魔方〉〉中,周澤雄先生認為七十二疑冢的傳聞,多半出自盜墓賊的杜撰,因為他們在悉數發掘西門豹祠附近的山頭之后,仍一無所獲,于是在沮喪之余,就編造了這一傳說,聊以自慰。
這種推測不無道理,只是盜墓賊歷代皆有,卻何以非要將編造謊言的任務留待他們的宋代同行來完成?所以我們傾向于認為,七十二疑冢傳聞的出籠,與宋人的心態及其在這種心態主導下對曹操的評價有關。
趙宋即便不象陳寅洛先生所說的那樣,是華夏文化的造極時代,至少也應是華夏文化演進史上的燦爛時期,不過,她又實在太文弱。她不但從未有過揚眉吐氣的大一統,反而經常受到鄰邦的欺辱,康王趙構更是倉皇南竄,偏安東南一隅。肉食者們最初還略作反抗以“保衛“國格,后來竟至于逆來順受,恬不知恥。她的國民看起來個個義憤填膺,人人慷慨激昂,實際上卻沒有幾個人真正愿意為一雪國恥赴湯蹈火,出生入死。
尤其可悲的是,在舉國上下的忍氣吞聲中,滋育出極不正常的國民心態。他們幾乎從不思量自己的軟弱,卻舉國一致地指責古人的強梁;他們也從不檢視自身理論的蒼白,卻近乎偏執地拿著自制的標尺,去裁量古人,評騭前史。正是南宋朝野集體無意識的可悲,既篡改了漢末三國的歷史,也使得曹操從此蒙受了不白之冤。(曹操的白臉形象基本是在兩宋,尤其是南宋時期形成的。)
“七十二疑冢“原創版的作者,究系何人,已經很難確考。從現存的相關資料看,最早述及曹操疑冢的,大概就是北宋王安石的〈〈將次相州〉〉詩:
青山如浪入彰州,銅雀臺西八九丘。
螻蟻往還空壟畝,騏驎埋沒幾春秋。
功名蓋世知誰是,氣力回天到此休。
何必地中余故物,魏公諸子分衣裘。
相比較而言,他的敘述還算比較平允,南宋文人的指責卻要刻薄惡毒的多,切看俞應符的打油詩〈〈曹公疑冢〉〉:
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后欺人設疑冢。
人生用智死即休,何用余機到丘壟。
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
直須掘盡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葬君尸。
范成大在他的〈〈石湖詩集〉〉中提到,他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國期間,曾經在講武城外親眼見到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而且臨冢感懷,即興寫了〈〈七十二冢〉〉詩一首:
一棺何用冢如林,誰復如公負此心。
聞說北人為封土,世間隨事有知音。
其詩流傳甚廣。稍后,程卓的〈〈使金錄〉〉也振振有辭地宣稱,他在出使金國的途中,也曾親歷過曹操的七十二疑冢,時間是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十二月十四日。
此后,直至元明清,七十二疑冢一說廣泛流傳,不斷的出現在一些文人的筆記,小說之中,成了曹操多疑,心機深沉的有力證據。
如今,在河北省臨彰縣講武城以西至磁縣一帶,的確有一座座形同山丘的土堆,而且當地民間也確實相傳這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遺跡。有人認為這其中必有一座是曹操的墳墓,但從晚清至民國,這些疑冢大多被人盜掘,從墓志看,墓主大多為北魏,北齊的王公要人,據專家踏勘和考證,這些都是北魏,北齊皇族的陵寢無疑,與曹操的西陵沒有任何瓜葛。
那么曹操的陵墓到底在哪里呢,專家學者們仍然莫衷一是。也許這也是曹操的智慧吧,僅僅是一個“不樹不封“,不作任何標記,就留下了一個千古之謎。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