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書指出,目前我國現存的自然、半自然湖泊占濕地總面積的21.7%,其中只有約40%得到了有效保護,而其他自然湖泊的數量和面積不斷銳減,特別是青藏高原、云貴高原等一些湖泊甚至消失,直接導致了淡水存儲量減少,加劇了水資源危機。全國有近30%的重要濕地面臨水體污染、富營養化、沼澤化進程加快的嚴峻形勢。湖泊管理、保護能力滯后,資金缺乏,嚴重影響湖泊濕地的“健康”。
建議書還指出,“十一五”時期,國家應優先實施湖泊保護和恢復工程,通過建立湖泊管理公務合作機制,切實加大湖泊濕地的保護和治理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湖泊濕地保護的法律政策體系,盡快制定《濕地保護條例(法)》、《自然保護區法》等專門法律法規。
專家們還特別指出,青海湖作為世界屋脊最著名的國際濕地和我國最大的內陸湖泊,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亟待改善。國家應盡快批準實施《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
相關新聞鏈接:
新華網西寧8月9日電(記者馬勇)記者9日從中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了解到,我國正將濕地生態保護置于國家生態安全的高度來對待,今年將投入5億資金致力于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基本建設。
中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兼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印紅說,聯合國千年生態評估數據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加劇,濕地退化和減少比其他生態系統快得多,以濕地為棲息地的生物物種數量正在急劇減少。這些變化將對人類健康、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群產生不利影響。
印紅介紹,1997年我國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面積為91019.63平方公里,到2003年,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面積減少近7505平方公里。我國目前的廢水排放總量為439.5億噸,超過環境容量的82%,長江、黃河等七大江河水系劣五類水質占到了40.9%,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濕地喪失、功能退化的局面尚未得到遏制。
印紅表示,目前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社會對生態問題的認知,使我們有條件著手解決過去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問題。環境治理、生態改善、保護濕地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經過20多年的改革發展,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增長,公眾對生態與環境保護的意識大大提高,2005年8月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今年投入濕地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基本建設資金將達到5億元。中國的濕地生態保護與恢復正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