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印象·劉三姐》到《印象·麗江》,張藝謀將原生態推至極致。動輒占地數千畝的場地,耗資數億的燒錢,成千數百當地民間演員的參與,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談笑間一場紛擾的游戲結束。這就是張氏“印象”給予公眾的基本印象。但全國風景名勝卻樂此不疲,麗江之后還有西湖,西湖之后按照藝謀的說法是“擠破門檻”。果如此,全國百家著名的風景名勝都“印象”一回,“印象”勢成泛濫。《印象·劉三姐》投資數千萬,《印象·麗江》投資2.5億,以此類推,一路“印象”下去,總花費在數百億元。而風景名勝大抵都在經濟
欠發達地區,不管融資渠道如何,一兩個小時的熱鬧燒掉數億元總有悖節約型社會的要求,投資能否收回更讓人充滿疑慮。事實是,《印象·劉三姐》已經過去兩年多,投資的數千萬元至今沒能收回。
藝謀作為多部大制作的電影導演,其中的經濟賬應該算得清爽,應該明了原生態的宏大視野沖擊蘊含的文化含量是否和巨量投資相宜。藝謀作為癡心“ 申奧”的名導,更應該曉得奧斯卡電影文化價值不可偏離商業因素的最基本要求。可惜,“印象”由張藝謀的藝術試驗場成為帶有功利性的藝術偏執。從《印象·劉三姐》到《印象·麗江》,如果沒有藝謀的名聲相伴,誰還會將之視作藝術?所謂的原生態藝術,無非是“場景大+業余演員+民俗”的大雜燴。如此重復的原生態“印象”更像民間廟會和馬戲的再現。不同的是,民間的原生態是純樸的自娛自樂,而藝謀的“印象”,原生態不過穿了華麗外衣以斂財而已。縱然拋卻斂財的功利因素,作為藝術家的藝謀少了創意和靈感,只是濫用自己的名聲重復藝術的怪圈。乏內容、少內涵幾成藝謀創作的硬傷,大制作形式主義的印象原生態,自然的美景只會將藝謀的藝術缺陷暴露得更為明顯。
從藝謀對“印象”的洋洋自得可見藝謀被原生態的瘋狂遮住了慧眼,棒喝藝謀當其時也。其一,各地風景名勝追捧“印象”并非基于“印象”的文化感召力,而是跟風做秀的心態作祟,是攀比之風在發酵;其二,是風景名勝的功利心在主導,不過是利用張藝謀的名頭為本地區進行廣告宣傳。在這種心理誘因下,風景區擠破門檻的目的不是為了原生態的“印象”藝術,而是直奔藝謀而來。試想,如果沒有藝謀參與,縱然王潮歌、樊躍們將“印象”搞得如何藝術,風景區管理者們還會有如此熱情?
勸藝謀從原生態藝術的狂想中警醒,冷靜思索“印象”的文化價值及“印象”追捧者的真實目的,厘清文化和功利的糾纏,最忌自己也陷入私利誘惑的心魔而不可自拔。如此,所謂原生態藝術只不過是覆于“印象”之上愚弄公眾的葉公好龍遁辭。藝謀不會不知,即使沒有功利的羈絆,名人濫用自己的名聲也是得不償失。唐代韓愈,名聲極大,時人求其為先人作墓志銘者眾多。而韓愈為了筆潤寫了許多華而不實的碑文而被后世諷為“諛墓”。(《新唐書·韓愈傳》附《劉叉傳》記載“此諛墓中人得耳”)實為盛德之玷。較之韓愈,藝謀是欣欣然于瘋狂的原生態“印象”,是懵懂狀態下或自戕式的濫用名聲。為藝謀計,遏止“印象”泛濫實為明智之舉。
肯定地說,若“印象”真的泛濫成災,耗費數百億元的龐大開支必然引發公共管理部門和民間的爭議。中國并不富裕,用錢的地方很多。耗費巨資玩原生態的游戲,即便穿上文化的馬甲,又如何給人們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