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水救旱中國?民間倡議打動中南海
2006-08-14
中國大陸缺水嚴重,目前正上馬的“南水北調三線工程”存在許多問題,退休專家郭開提出用西藏之水救中國的“大西線藏水北調方案”,建議從海拔三千五百八十米的雅魯藏布江引水向北流入黃河,水質、水量、造價、受益面積均比現行方案優勝,引起中南海關注。
中國最缺的是什么?水。什么可解中國之渴?答案可能是西藏之水。一百一十八位將軍和七百多位專家學者多次向中南海陳情,要求啟動“大西線調水工程”,用西藏的水救干旱的中國。這項構想透露北京“再造中國”的宏大戰略意圖。此外,由于中國與歐洲、非洲、中東、東南亞的交通向來過度倚賴馬六甲海峽,“大西線調水工程”有助打開直通印度洋的通道,在戰略上有重大意義。此舉不僅引起境內的爭論,也引起鄰國的關注。不過,對于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僅僅依靠理論分析和有限的地質查勘,論證難免會受質疑。“大西線調水工程”比三峽工程規模還要大,應該成為全民公共議題。首先就必須把調水工程的信息告訴全社會,由全民參與討論。
二零零六年春中共中央辦公廳開列的給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推薦閱讀書目中,《西藏之水救中國》排列第一。陳述“大西線調水工程”的二十一萬字《西藏之水救中國》一書,由軍旅作家李伶花了十七年寫作完成,中國長安出版社去年十二月在北京推出。書出版后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已閱讀了該書。溫家寶就該書作了三次批示。今年二月十六日溫家寶給國家水利部的批示:“恕誠、基堯:請認真研究大西線,附節錄《西藏之水》,請閱”。
今年三月兩會提議案
二零零六年三月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兩會)期間,政協委員李國安將軍(長期擔任北京軍區給水工程團團長、內蒙古軍區副司令員,有數十年找水和生態建設經驗)及一批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段大猷聯手提出“大西線工程”議案、提案,或在分組會上闡述“大西線引水工程”理念。三月八日,七十三歲的水利專家郭開,來到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政協常委安啟元駐地。與郭開同歲的安啟元,曾任陜西省委書記、陜西省政協主席。他已經連續八年為解決陜西用水問題,在全國政協會上提交提案。郭開向安啟元介紹了“大西線調水工程”,安啟元說:“水問題是陜西發展的瓶頸,希望大西線的水能早日進入陜西。”
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二零零六年三月到醫院探望他的老上級、北京軍區原政委劉振華上將,劉振華專門談到剛出版的《西藏之水救中國》一書引起的反響和“大西線工程”,徐才厚聽了后表示,中國用水是大問題,一定支持。二零零五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滬寧和副主任鄭新立約見郭開等人,了解大西線引水工程民間運作情況,提出“加強輿論宣傳”等意見。事后,鄭新立多次詢問《西藏之水救中國》一書的研討會安排,表示屆時參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城市缺水只在中國大陸個別地區和個別年份發生。七十年代后,缺水城市不斷增加,至九十年代初,全中國大陸有三百多個城市缺水。中國是全球公認的十三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目前中國淡水資源總量約為二萬八千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二千三百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位列世界第一百二十一位。
江南杭州也屬缺水市
國家水利部副部長矯勇今年五月承認,全國六百多個城市中有四百多個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一百一十個。今年三月,杭州市林業水利局總工程師胡洪志承認該市“是一個相對缺水的城市”,歡迎瀏覽ddhw.com你一定會喜歡從二零零三年到二零零五年,杭州連續三年進入枯水年份。環保組織“自然之友”認為,洪澇災害、水污染、水土流失、水生態破壞、水浪費,也是中國水資源缺乏加劇的重要原因。水利部預測,到二零三零年中國人口將達到十六億,預計用水總量為七千億至八千億立方米,但屆時人均水資源量僅有一千七百五十立方米。
“十年九旱”是中國北方農村的流行語。山西省大同市一個鄉的十一個村的年人均糧食產量二百多公斤,他們主要是靠抽取地下水灌溉農田,在黃土高原的不計其數的機井地下水已經乾涸而被廢棄,村民們幾乎不洗澡也很少洗衣服,洗過臉的水還得給家畜飲用。
調水治沙才是良策
華北平原地下水位每年以二至三米的速度下降。中國大陸現有荒漠化土地二百六十四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五,國家每年投入一千億元人民幣(折合約一百二十五億美元)用于控制荒漠化,結果卻是全國政協委員馬志偉所說的那樣:局部改善,整體惡化。“以林治沙,越治越沙;調水治沙,才是辦法”,這是眾多學者的觀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草場沙化不斷蔓延,已出現二百二十公里的流動沙丘帶;甘南天然牧場九成出現退化,五成五的草場已成裸地,不出十年,甘南草場乃至青藏高原東部將成為中國第四大沙塵源。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王濤指出,“以林治沙、以林防風”并非萬應靈丹,九成沙漠化地區年降雨量不到四百毫米,達不到植樹造林的條件。
退休水利專家郭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研究“大西線藏水北調方案”,提出“唯一能救黃河的是大西線藏水北調,引雅魯藏布江水入黃河,引水到西北、華北,綠化沙漠十億畝,才能控制沙化趨勢,根本改善國家整體生態環境”。他的治水方案引起中共黨政部門關注,緣于一九九八年時任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的一份批示。
郭開撰寫的報告由原國家計委特邀顧問周子健舉薦給江澤民,題為《關于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報告指出,“要解決北方乾旱、黃河斷流,每年須引水二千億立方米以上”,這些水來自西藏。他說,青藏高原是“濕島”,印度洋上空潮濕的西南季風,在青藏高原三千五百米等高線以上地區形成降水,年降水量一千至二千毫米,東南部念青唐古拉山年降水高達二千八百至三千六百毫米,是全國大面積降水最多的地方。西藏地區以積雪冰川和地下水形態保有的水資源達六百八十萬億立方米,是中國最豐富的水源,其中只有千分之一形成徑流。郭開建議,開掘“朔天運河”首期工程,即“大西線調水工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南水北調,統籌解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宏觀決策問題。“朔天運河”指的是從西藏朔瑪灘到天津的運河,這個名稱是原國民黨將軍周濟提議的。
郭開的方案認為引西藏之水有水文數據和實地勘查結論的扎實依據。“朔天運河大西線調水工程”引水區的集水面積達一百五十萬平方公里,年總降水量一點二萬億立方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等江河每年出境量六千三百六十六至八千一百零九億立方米,可取水量三千八百億立方米,保證取水二千零六億立方米。西藏多冰川,大西線大面積的水庫水渠對氣溫產生調節作用,約有六十九條冰川的末端侵入水庫水渠,大大增加融水量,僅雅魯藏布江和怒江、西巴霞曲、崗日嘎布曲諸河流域,即可增加冰雪融水量四百億到一千億立方米。
江澤民九八年作批示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郭開就提出“朔天運河大西線”設想,直到一九九四年,他提出較完整的“大西線調水工程”的方案。方案是從西藏的朔瑪灘到天津之間開一條運河,將雅魯藏布江水引向西北、華北和東北,總調水量二千零六億立方米,相當于四條黃河的年流量。促成“郭開方案”而直達中南海最高決策層的關鍵人物周子健,最初是從《人民日報》的“內部參閱”中讀到郭開的方案的,他認為,歡迎瀏覽ddhw.com你一定會喜歡建立中國“水塔”,溝通江河聯網,才是真正南水北調的戰略目標,郭開方案有新意,是解決北方缺水的大思路、大手筆,符合中國地理特點。周子健曾任國家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是江的老上級,因此他給江寫信推薦這一報告。
一九九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江澤民批示:郭開寫的大西線調水工程“方案,乃國家百年大計,必須從長計議,全面考慮,科學選比,周密計劃”。同年六月五日,時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國務院辦公廳主任王忠禹起草,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名義,經中央書記處書記胡錦濤簽署,以文件形式,向黨政軍各界印發了《江澤民同志關于我國水資源問題的重要批示的通知》。二零零三年三月,一直關心研究進展的周子健病逝。
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和副總理溫家寶也作了批示。朱镕基組織了四十多位專家召開“大西線南水北調方案”學術研討會。朱镕基指令組成專家考察隊,批出一百萬元人民幣(約十二萬四千美元),要求透過實地考察驗證方案。于是,一支由水利部、國家計委、中國科學院、國土資源部、鐵道部、林業部和西藏、四川、云南的專家學者十四人組成的“大西線南水北調考察隊”,一九九九年五月赴藏考察。朱镕基對考察隊的要求是“認真考察,注意安全”。
九九年考察達成共識
透過這次考察,考察隊成員達成共識:一是資源充足。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不但水資源豐富,且流經地人煙稀少,水質好,無污染。二是調水路線暢通。大西線“南水北調”構想的核心是“水從高處往低處流”,水從雅魯藏布江上的朔瑪灘壩高程三千五百八十八米開始往東流,其高程逐漸降低,經輸水渠、隧洞和倒虹吸,把“五江一河”溝通,可將水引到四川境內唐克鎮附近的黃河中。三是工程雖大,但相對容易,移民和占用耕地少,工期短,投資少,綜合效益突出。考察隊專家認為,就目前中國技術力量、技術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勝任。
二零零二年,江澤民在主持一次中央工作會議時說,今天中國水的問題很突出,“西線大調水,西部大開發,順理成章,要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集中力量建設大西線調水工程,以利推進西部大開發”。二零零四年一月,江澤民又說,研究論證大西線南水北調“是一件大好事”,西藏那么多水,白白外流,必須把這些水合理截留,引到西北、華北,“這是我們的責任”。
依地勢水向低處流
“大西線引水工程”方案構思的地形依據是,多水的西南地勢高,缺水的西北、華北地勢逐級降低。從南向北傾斜,有利于區域間調水;方案是在西藏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筑壩引水,串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到四川阿壩入黃河,聯通青海湖,沿黃河至內蒙古,經岱河調蓄,入永定河,到北京,由天津入渤海。航道則由天津北塘起,經北京、大同、岱海、包頭、銀川至蘭州,經大柳樹水庫樞紐港中轉,利用河西走廊延伸航道到新疆出國,與國際運河接軌,通航西亞西歐。主干線總長七千一百八十九公里,除主干線外,尚有副線、支線聯通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珠江、長江、黃河、海河、松花江八大河水系,流經十八省、市、自治區。
“大西線南水北調工程”是名副其實的南水北調。工程核心是從雅魯藏布江調水到黃河,其主干線走向是在雅魯藏布江朔瑪灘筑壩,抬高水位至三千五百八十八米,打隧洞引水到林芝工布江達尼洋河,在上百巴筑壩成庫回水至八松湖,打隧引水入易貢藏布,在上八蓋筑壩成水庫,回水溯霞曲到金嶺,打隧洞引水到邊壩入怒江。在朔瓦巴筑壩攔怒江,使水位達三千五百一十八米,回水過嘉玉橋,在馬利打隧洞至恩達入紫曲的瀾滄江,在昌都瀾滄江支流紫曲、昂曲和干流扎曲,歡迎瀏覽ddhw.com你一定會喜歡分別筑壩成連環水庫,使水位達三千四百九十八米,回水到康巴,開隧洞引水到江達,入金沙江支流藏曲,導水入金沙江四川白玉縣贈曲,溯源至打錯,過分水嶺到甘孜入雅礱江,筑水庫使水位達三千四百五十四米,引水入達曲─尼曲,回水溯尼河打隧洞過分水嶺到翁達,入大渡河支流色曲杜柯河。在兩河口筑壩成庫,使水位達三千四百四十九米,溯杜柯河過壤塘到南木達,入麻爾柯河。在懸伐筑壩,使水位達三千四百四十七米,形成水庫,回水到阿壩麥爾瑪,過分水嶺進賈曲,向北流入黃河(三千三百九十九米)。
引水入黃河流量每秒六千三百七十九立方米,相當黃河流量的三四倍,黃河不能承受,因此需在拉加峽建大水庫,分流四分之一的水順黃河下泄,利用黃河四千六百公里河道輸水華北而中原入海;五分之三的水從拉青(拉加峽水庫到青海湖)大渠輸入青海湖,經青海湖耳海調蓄,經支線輸水柴達木、塔里木、準葛爾三大盆地和河西走廊以及阿拉善、巴丹吉林、騰格里沙漠,通過青岱大渠引水入岱海(一千二百二十一米至一千二百八十八米)。經岱海調蓄可以輸水整個華北,包括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和內蒙古,以及東北諸省份。輸水黃土高原每秒一千立方米。
可利用原河道省造價
主干線的關鍵部位是西段,即從雅魯藏布江引水到黃河入青海湖。這段“雅黃工程”流程一千二百三十九公里,山勢地形西南高而東北低,絕大部分有天然河道可利用,必須開鑿的工程很少,造價較低,二零零四年不變價格二千二百五十億元人民幣;工期短,五到十年建成;引水多,每年自流引水入黃河一千至二千零六億立方米。
給中南海的報告稱,朔天運河的功能首先是引水,十年增加灌溉面積二億畝,改造沙漠十億畝退化草地成林地和農田,保證北京、天津、太原、西安等四百座缺水城市的供水;其次是節水,不讓西藏每年六千億立方米的水白白流出國境,朔天運河每年可引調和攔蓄藏水、長江洪水四千億立方米;同時也可為八千萬人提供就業機會,使六千萬人脫貧;還有防洪抗旱、改善生態環境、發電、航運、旅游、養殖、國防等功能。
目前國家水利部正在進行長江水北調的“南水北調”工程。從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調”的設想后,經幾十年研究,總體布局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三線調水,即南水北調西線、中線和東線工程,建成后將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相互連接,構成中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建設時間約為四五十年。
郭開、李伶等認為,“三線調水”與他們的“大西線藏水方案”有重大區別:一是取水點不同,“三線調水”都是從長江,而“大西線方案”是在雅魯藏布江、怒江、瀾滄江上取水;二是調水量不同,長江可供外調的水量有限,“大西線”調水二千億立方米。三是工程造價,“三線調水”需要四千億元人民幣,而“大西線”需二千五百億元;四是水的質量不同,東線水質嚴重污染,中線水質較好,但比不上西藏水潔凈;五是受益面積不同,“大西線”能令北方廣為得益;六是“大西線”高水下流產生大量電力,“三線調水”至少一半以上水量是低水上抽。
決策民主化少走彎路
二零零五年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西線調水──中國能源的戰略選擇》的報告,由新華社內參送往中南海。報告一再強調,南水北調西線工程須加快開工,并擴大調水規模。但西線工程調水地區四川省則強烈反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魯家果研究員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遞交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決策要慎重》的報告,認為西線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經濟合理性都存在重大問題,工程需從長計議,不宜倉促上馬,建議西線工程暫緩,報告獲溫家寶批示。
有研究預測,二零二零年后長江自己將缺水。所以很多專家學者已向中央緊急提出中線調水工程應該停止或者不過黃河,解決北京水資源危機必須另辟更可靠的水源。二零零五年六月三十日,四十多位院士專家在北京香山飯店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第二百五十七次香山學術討論會。討論達成的共識是:調往北方的總水量應在目前《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的四百四十八億立方米基礎上,至少再擴大兩倍,才有可能保障中國北方地區的持續、全面、健康的發展。
不過,許多學者專家也認為,對于如“大西線調水”這類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項目,僅僅依靠理論分析和有限的地質查勘不可能得到正確結果并形成統一認識。重大技術問題的解決,需要依靠相應規模的工程試驗,否則工程將會陷入無休止爭論中。決策民主化,是指在決策過程中應盡可能聽取各方面意見。通常一個工程規模越大,意見分歧也越多,兼聽則明,外行的意見也不可忽略。
來源: 亞洲周刊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