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疾難消——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將何去何從?
2015-07-24
7月21日,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的科技支農服務團來到了平頂山汝州市新村,開展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和村干部交流后,團隊大體上了解到該村的農業發展現狀,以及該村對于國家大力扶持的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措施。
新村發展的是生態農業,建立了“沼氣池——能源”的廢棄物處理體系,通過收集池、發酵池和沉淀池,將生活垃圾變成沼氣,用來做飯。村里每條道路兩旁的路燈都采用了太陽能電池板,減少了村子的日常用電量。村里還建立了專門用來回收垃圾的部門,通過挨家挨戶的回收垃圾,消除二次污染。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村子里的廢棄物充分發揮了利用價值,建立起了良性循環體系,促進了該村的農業持續發展,可以逐步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但是當團隊深入田間地頭,考察該村的灌溉情況時,還是發現了村中大氣污染的頑疾。田地中存在著大量秸稈焚燒后的痕跡,以及大量的廢棄塑料袋,就地燒荒的情況依舊存在。隊員隨機詢問了幾位村民,才知道在夏店鄉,國家是明令禁止焚燒秸稈的,但由于處理秸稈的工作量太大,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偷偷燒掉,或者是在嚴查期過去后,再把地里的秸稈燒掉。
根據隊員們的了解,一方面,村民們都支持村子里治理環境污染,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另一方面,村民們對污染環境的行為又認識不足,為了圖省事,就隨意焚燒秸稈。
一天的走訪調查下來,隊員們的心情喜憂參半,欣喜的是看到了農村環境保護環保事業的發展成果,憂的是團隊深感環保事業不是一蹴而就,還需要村民思想的改變,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