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天氣頻現 多地聯手展開“治霾攻堅戰”
2016-10-24中國新聞網
10月份以來,中國京津冀地區已出現三次持續時間較長、范圍較大的重污染天氣過程。中國北方即將進入采暖季,為破解冬季采暖燃煤散燒頑疾,環保部與多地聯手展開“治霾攻堅戰”,“鐵腕”應對秋冬季重污染問題。
三年減排顯成效重污染強度降低
為解決中國嚴重的大氣污染問題,改善空氣質量,2013年9月,國務院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大氣十條》),提出10條35項重點任務措施,明確要求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
今年7月,中國工程院會同國家環保部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期評估結果顯示,中國空氣質量改善成效已經顯現。全國城市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濃度呈下降趨勢,但環境空氣質量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5年,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濃度均值由每立方米72微克下降到每立方米55微克,下降23.6%,日均值超標天數的比例由33.2%降至20.8%。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23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與過去三年同期相比,2016年10月以來,京津冀地區PM2.5日均濃度最大值為每立方米241微克,與前幾年相比有顯著下降,說明中國《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對京津冀區域的重污染“削峰”發揮成效。
賀克斌說,監測顯示,今年10月以來北京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為5天,與過去三年相比,沒有增加。2014年10月,北京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數曾高達10天。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對中新社記者表示,2013年9月國家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各部門制定了防治方案及實施細則,從中央到地方,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通過采取減少焚燒、強化工業污染防治、控制機動車數量等措施,空氣質量有所改善。尤其在非采暖季,京津冀等地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