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法環境月即將拉開帷幕,于9月27日至10月27日期間在中國25座城市開展30項活動,其中包括展覽、電影放映、音樂會、藝術工作坊等。
主題生物多樣性 規模和構思超以往
據了解,中法環境月于2014年啟動,目的在于加強中法兩國對環境領域問題的交流。前兩屆中法環境月分別以水資源和氣候議題為主,本屆中法環境月的主題是生物多樣性。
和法國一樣,中國也是多樣化大國,國土從嚴寒的北方地區延伸至熱帶,生物多樣性極其豐富卻又面臨嚴峻威脅。本屆中法環境月將以資源的合理管理、城市和鄉村的生物多樣性、環境保護與技術創新和全民參與等議題為核心,通過各項活動從新穎的多角度進行探討,激發公眾的環保意識。
法國大使館文化處技術合作專員貝鶴天
法國駐華大使館技術合作專員MATTHIEU BERTON介紹,相較于前兩屆中法環境月,本屆在規模和活動構思上均有突破,設計了很多藝術活動,不僅面向專業人士同時也面向普通大眾。
本屆中法環境月還邀請了環保事業各領域的參與者,包括科學家、知識分子、電影工作者、藝術家、政治決策者和環保問題的實踐家。
陶虹擔任形象大使 力薦三部法國電影
本屆中法環境月的亮點之一是中國著名女演員陶虹出任活動推廣大使。 陶虹坦言自己與法國結緣已久,第一次到法國是十五六歲,以游泳運動員身份到巴黎參加法國公開賽,后來轉型做演員,因主演電影《我的黑眼睛》入圍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陶虹再到法國,并憑借該片獲得最佳女演員。
在接受大公記者采訪時,陶虹表示自己最喜歡的法國電影是《虎口脫險》。她認為法國電影具有獨特的文化風格,不流于商業電影形式,“說的傲慢一點,法國電影也不屑于向商業形式低頭,愿意保持自己的風格和優雅,這是我特別尊重法國電影的地方。”

中法環境月推廣大使陶虹
作為本屆中法環境月推廣大使,陶虹表示本次活動是跨學科、多種類的推廣環境保護。在電影方面,陶虹認為有三部電影特別值得推薦:一部是由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佐共同執導的電影《地球四季》,該片將于9月27日在影院上映。雅克.貝漢的代表作品還包括《海洋》和《遷徙的鳥》。“近兩年紀錄片開始陸續在中國院線上映,我帶著孩子到影院看了《海洋》和《遷徙的鳥》。在中國,有大批紀錄片的潛在觀眾,尤其是像《地球四季》這樣的優秀影片,我相信是非常受歡迎的。”陶虹透露,雅克.貝漢和雅克.克魯佐會在9月27日來華出席影片的宣傳活動。
另外一部影片是由梅拉尼.羅蘭與西里爾.迪翁共同執導的紀錄片《明天》。“導演梅拉尼.羅蘭還是演員,同時也是一名環保衛士。在環保事業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和貢獻。《明天》不僅獲得了2016年法國凱撒獎最佳紀錄片,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獲得了很大殊榮。”陶虹表示,該片將于10月23日在北京電影資料館、10月30日在上海放映。
此外,《家園》紀錄片導演揚恩.亞瑟-貝特朗新片《人類》也同樣值得關注,期間將舉辦其電影回顧展。揚恩.亞瑟-貝特朗會在10月21日到24日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影迷見面會。
父母是孩子的窗口 培養青少年公益意識
從出道時陶虹就開始接觸公益活動,先后擔任“綠絲帶公益活動”大使、抗癌公益宣傳大使、海洋日形象大使,“天使之愛基金”形象代言人等等。 十年多來,她一直堅持參與社會公益,公益幾乎成為她的工作重心。
除自己熱衷公益外,陶虹還分享了如何培養孩子的公益意識,“原來我也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有孩子后對我改變特別大”陶虹坦言孩子給了自己再受教育的機會。“對孩子而言學習多少知識并不是真正有意義的,而是幫助孩子了解了解大千世界。”陶虹說身為父母,自己的世界有多大,孩子就能從父母的窗口看到多大的世界,“我希望將來她能從我的窗口看到更大的世界。”
陶虹說,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是全人類的,“如何你不愛這個世界,世界也無法給予你更多美好。我希望她能感受到大自然和萬物的美好,以及幫助她認識到自己需要付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