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歷來是科幻電影大片的重磅題材之一。10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6年中國氣候公報》,一連串數字,讓我們感受到,電影里的氣候變化預言,也許離我們并不遙遠。
第一個數字:0.8攝氏度
公報顯示,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2016年我國氣溫為歷史第三高。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1℃。
別小看這0.81℃攝氏度,偏高0.81℃意味著什么呢?據統計,氣溫每上升1℃,糧食產量將減少10%。而中國變暖幅度明顯高于全球,1951年至2012年間,我國地表平均氣溫升高1.38℃,平均每10年升高0.23℃,幾乎是同期全球的兩倍。
氣溫偏高,不僅體現在夏季酷熱,還有暖冬。夏季氣溫創造歷史新高,全國平均氣溫偏高0.9℃。全國384縣市最高氣溫突破了歷史極值。入冬以來,我國冷空氣活動弱,氣溫偏高。去年11月至目前,全國平均氣溫0.7℃,偏高1.4℃,是1961年統計以來最高的時期。
氣溫偏高的后果,正在逐步顯現。據報道,位于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地區,湖泊面積一直呈現持續擴大趨勢。專家推測,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氣候呈現暖濕化趨勢,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水增加,以及自然降水量增多。這很難說是一個好消息。
第二個數字:730毫米
2016年全國平均降水量為歷史最多,達到730毫米,較常年偏多16%。來看一張圖表,2016年降水量到底有多高,就一目了然。
制圖:張芳曼
長江中下游沿江比常年偏多兩到五成,安徽東南、江蘇南部偏多五成到一倍。長江中下游地區偏多25%,為1961年以來最多。從主要流域來看,長江流域偏多19%,遼河偏多15%,松花江偏多16%。
來感受下去年新疆的數據:2016年全疆平均降水量達到了247.6毫米,偏多近五成,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多。
第三個數字:46次
還記得去年夏天多地曬出的“看海”照片嗎,有網友驚呼全中國都在下雨。3月21日入汛到6月間,3個月,南方下了20場雨。全年數據佐證了網友們的印象,甚至超出了意料。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表現之一是暴雨多,2016年我國出現46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暴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一年,26個省(區、市)出現城市內澇,為暴雨洪澇災害偏重年份。
第四個數字:13級
極端天氣第二個表現體現在登陸臺風多,平均強度強。有8個臺風登陸,平均登陸強度達到13級,比常年明顯偏強。
登陸臺風當中強臺風比例為歷史最高,臺風直接經濟損失高于近10年平均。其中第14號臺風“莫蘭蒂”是1949年以來登陸閩南的最強臺風,也是2016年登陸我國大陸的最強臺風,造成的經濟損失重。1號臺風“尼伯特”為1949年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初臺(第一個臺風),也造成巨大損失。
第五個數字:8次
氣候變化中,公眾最關心的莫過于霧霾了。2016年我國出現了8次大范圍、持續性中到重度霾天氣過程,較2015年偏少3次。
其實,過去一年,被霧霾困擾的不僅僅是中國。2016年10月,印度新德里經歷了長時間、大范圍的霧和霾天氣,12月,法國巴黎也遭受了嚴重霾天氣過程。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大氣環境容量下降,被認為是主要原因。
這些數字變化是什么導致的呢?愛學習的同學可以接著往下看,山水君還留了三個進階思考題。
思考題1:為何強降水增加,降雨日數卻在減少?
答: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是,雖然強降水增加,降雨日數卻在減少。這是全球變暖導致的。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解釋了背后的成因,“如果氣候沒有這么暖,大氣當中水汽達到飽和狀態后會降雨,但降的可能是小雨。而全球氣候變暖以后,大氣的持水能力增強,即需要更多水汽才能飽和,本來應該下雨的時候沒下,真正達到飽和時,水汽已經很多了,所以一下雨就很強。這是氣候對全球變暖的響應,這種‘極端強降水增加’的態勢在中國乃至全球其它國家都存在。”
思考題2:厄爾尼諾如何加劇全球變暖?
答:2015年開始的厄爾尼諾氣候事件持續了20個月,是1951年以來出現的強度僅次于1997/1998年的超強事件。這一現象導致熱帶地區干旱加劇,植被碳吸收量減少,引發火災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導致全球二氧化碳增幅明顯上升。
思考題3:氣候變化如何影響霧霾?
答: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表示,從氣候變暖長期趨勢來看,氣象條件越來越成為霧和霾形成的重要影響因子。全球變暖以后,南北熱力差異減少,風速減小,降水日數也減少,整體氣候條件不利于霧和霾的消除。
看完是不是漲姿勢?快去擴散給你的小伙伴吧。學習是一種追求,分享是可貴的美德。(圖文統籌:智春麗,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最山水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