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看到路邊有一張廢紙,你會去撿起來嗎?
如果第二天你再次路過,又出現一張廢紙,你還會撿起來嗎?你可以堅持多久?
2008年1月15日,仁愛基金會在北京西站南廣場成立了第一家心棧——紅蓮心棧,為來往行人奉上一杯愛心粥。自此,仁愛志愿者采用輪班的方式,每天早7點自發到達心棧,在奉粥結束后,用半個小時的時間對周圍的垃圾、雜物進行“地毯式”清理。9年過去了,“仁愛”已在北京成立了46家心棧,“仁愛”志愿者們一直在用他們特有的方式,在默默地改變著這個世界。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除了每天固定的“半小時”,“仁愛”志愿者也常常舉辦各類環保活動,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
近日,仁愛基金會環保項目部組織志愿者開展了周末撿垃圾活動。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活動有100余位志愿者從北京市內到鳳凰嶺景區,分成不同線路,撿拾游客丟棄的垃圾。
仁愛慈善基金會有關負責人介紹,現在的志愿活動存在很多問題,“有些活動發起時馬上就有很多人報名,結果參與的人多,事情可能很少,有很多人并沒有親身參與其中。所以就想開發一些簡單易行、能發動更多人的慈善項目,比如環保項目。”
記者看到,參加活動的志愿者年齡、職業跨度較大,有大學生、在職人員、老人、小孩,共100余位志愿者參加。
談到參加此次活動的感受,志愿者小劉對《慈善公益報》記者說:“通過撿垃圾,我深刻地體會到,我們應該和這個世界好好相處,照顧好自然環境,而不能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不想要的東西,隨手就丟掉。”
在活動過程中,曾經感染了很多陌生的游客。小劉告訴記者,有很多人看到志愿者在清理垃圾,都自覺撿起腳下的紙屑,丟進垃圾桶中。“通過這個活動我意識到,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說教,而是行動,有人丟掉垃圾,有人忙去撿起來,不批評,不指責,不說教。只要你愿意做,就會感染和影響更多的人。”小劉如是說。
一件黃馬甲,一根長柄夾,一顆溫暖的心,環保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只要你愿意從微小做起,水滴石穿就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