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有好大一片湖啊,清澈碧藍;周邊有山有林,還有綠綠的草地。”緊鄰廣東茂名市露天礦生態公園的牙象村,打工返鄉的年輕人小宇和阿玲正在籌劃婚禮,拍婚紗照的外景,就選在距家一公里的生態公園。這要是在三年前,阿玲的家人怎么也不會同意她嫁到這兒來。
生態公園位于茂名市區西北角,三年前,這里還是個廢棄的大礦坑,就像是城市的“傷疤”,嚴重污染著周邊的環境。
上世紀50年代,在全國原油緊缺的背景下,人們發現,茂名這個地方有個神奇之處——“孩子烤紅薯,石頭竟可以當柴燒”。國家派出了鉆井隊,歷時三年的努力后,發現了適宜大型露天開采、年產100萬噸原油、可開發100年的油頁巖礦。而這,便是后來南方最大的露天礦——茂名露天礦的前身。
今年64歲的牙象村村民莫支干,依然記得兒時從礦區挑石頭回家燒的經歷。他說,上世紀60年代露天礦投產后,上萬建設大軍從全國各地匯聚而來,給閉塞的粵西農村帶來了生機。據悉,從1962年正式投產至1993年1月停產,茂名露天礦累計開采油頁巖1.02億噸,生產頁巖原油292萬噸,為國家工業化和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然而,隨著國內油田的發現和對外開放不斷推進,當地的油頁巖開發逐步停止。幾經承包轉手后,偌大的礦坑被當成填埋廢渣的垃圾場,加上提煉石油后剩下的巖渣,整個污染面積竟達20平方公里。“那會兒烏煙瘴氣的生活簡直苦不堪言。”莫支干說,“廢渣、臟土蓋滿山頭,窗戶上午剛擦完,下午又能在上面寫字了……最困難的是用水,水田逐漸成了旱地,農作物減產,更有上千畝地被廢渣污染后丟荒。”
變化,從2013年12月31日開始。
那一天,茂名露天礦移交茂名市政府。“剛接手時就是個方圓十幾公里、深90米的巨坑;一測,里面的pH值有3點多,超酸性。不過話說回來,這地下埋的,一層一層都是‘黃金’,表土下是高嶺土,再下面是油頁巖、煤、鐵礦石。”負責露天礦生態公園建設管理的茂名高新區有關負責同志說。
如何處置這個“燙手山芋”,茂名干部經歷了一番爭論和激蕩,時任市長的市委書記李紅軍一錘定音,“把那些所謂的‘黃金’永遠埋到地下!”市委、市政府下定決心,放棄高嶺土、煤炭等帶來的巨大采礦收益,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公園。
說干就干,當地很快確立了“引水、種樹、建館、修路”的思路,2014年10月正式動工。然而,生態修復的過程何其艱難。
種樹就是一道坎。因為土壤污染,稍微一干旱就板結,一下雨積水就排不出。三年來,他們想了好多辦法,試了幾十種本地樹種,都沒法適應。最后還是請教了省林業廳的專家,改種大葉相思和杜鵑,才保證了成活率。目前,礦區復綠面積約7000畝,大量的林木種植,有效改變了礦區生態環境,美化了礦區。
而停止開采的礦坑,日積月累成了一個大湖。為改善強酸的水質,茂名市政府建設引水工程,從高州水庫引水1.6億立方米,并關閉了周邊十幾家紅磚廠、洗礦廠、小煉油廠。“引水入湖”徹底改變了礦湖水質,改善了周邊約8800畝農田的灌溉條件,為茂名增添了一座約6平方公里的美麗湖泊。
如今,以取礦湖美景為中心,以花草樹木為裝點,占地10.07平方公里的露天礦生態公園初具規模……在外打工多年的黃海玲看到了家鄉的變化,去年和老公相攜返鄉,在公園做起了清潔綠化的工作,“不用背井離鄉,每月還有2800元工資。用自己的雙手扮靚家鄉,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