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完善進口固體廢物管理制度。其中,2017年年底前,禁止進口來自生活源的廢塑料、未經分揀的廢紙以及廢紡織原料、釩渣等環境危害大、群眾反映強烈的固體廢物。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進口國內資源可以替代的固體廢物。
不少網民認為,洋垃圾或許具有一定的利用價值,但若處理不善,將給環境造成巨大傷害,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正當其時。欲封堵洋垃圾,必須斬斷其黑色產業鏈,這需要環保、海關、質檢等多部門加強協作,加大打擊和處罰力度。與此同時,國內應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管理和綜合利用。
為蠅頭小利損害生態環境
網民“張田勘”說,大量的洋垃圾,包括廢礦渣、廢催化劑、廢輪胎、廢電池、電子垃圾等工業廢物以及舊服裝、建筑垃圾、生活垃圾、醫療垃圾和危險廢物等,占用了中國有限的環境容量,增加了中國環境污染治理壓力。
網民“姜文來”說,受經濟利益驅動,一些企業、地方眼睛盯著進口洋垃圾的“蠅頭小利”,放松監管,導致洋垃圾成為我國“散、亂、污”企業的原料來源。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理設施,洋垃圾加工利用中污染排放,嚴重損害當地生態環境。
有網民稱,洋垃圾屢禁不止的背后,是監管的不到位。進口固體廢物管理涉及環保、海關、質檢等多部門,監管權力分散、執法主體多,加大了監管難度,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有待加大依法打擊力度
網民呼吁,要堵住非法進口洋垃圾的渠道,必須斬斷洋垃圾利益鏈。
網民“徐建輝”認為,一方面要對固體廢物進口實行更嚴厲的監管,嚴控進口許可證及配額,堵住非法洋垃圾流入的漏洞和暗道;另一方面應在國內大力推行垃圾分類管理和綜合利用,努力降低生產能耗,促進環保、節約資源。
網民“寇江澤”說,首先要堵住下游。加強對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的監管,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不予審批進口,嚴厲打擊走私行為;環保、海關等部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管理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不斷提高聯防聯控水平。其次要源頭防治。下大力氣,建立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的國內廢舊商品回收體系,提高國內資源再利用率,讓企業有利可圖。
網民“杜才云”則建議,應加大依法處理力度,對于不作為的部門要嚴肅問責,對于鋌而走險走私“洋垃圾”的企業,應從重、從快依法追究刑責。(記者 陳偉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