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在湖北神農架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工作人員楊忠林都會一邊抖動塑料盆里的花生,一邊對著山林大聲呼喚:“噫……噫……”
過不了一會兒,10余只金絲猴立即浩浩蕩蕩“沖”下山來。只見領頭的,是一只身材魁梧、金毛閃閃的雄性金絲猴。它吃完撒在地上的花生后,還會伸手向楊忠林討要,若沒有討到,便站起身將手伸進楊忠林的衣兜尋找,或輕輕掰開他的手指,看看手中有沒有食物。
“他叫"孤兒",是這個金絲猴家族的"家長"。”楊忠林告訴中新社記者,“孤兒”出生后不久便被遺棄,在非親母猴和人工共同呵護下長大。
神農架金絲猴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余輝亮說:“在它還沒有成年的時候,我們常常在食物匱乏時把它喚引到隱蔽之處,給他開開"小灶"。”
“孤兒”自小接受人工喚引投食,體格健壯,機智勇敢。2015年,“孤兒”擊敗其它雄猴,成為一家之長,擔負起保護整個家族的責任。
在成長過程中,“孤兒”與科研人員彼此培養了感情,建立了信任,多年來未曾離開大龍潭。
“孤兒”是神農架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人工補食”措施的受益者之一,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寫照。
神農架冬季漫長,每年冰凍期長達6個月之久。冬季食物匱乏是導致金絲猴種群瀕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為幫助金絲猴度過冰封的冬季,神農架科研團隊啟動金絲猴“人工補食”計劃。
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敬元是“人工補食”計劃的參與者之一。他還記得,金絲猴異常敏感,還沒等考察隊員靠近,它們便一哄而散,消失在森林中。2005年冬季,金絲猴終于接受了人工投放的食物,還能簡單回應人類的呼喚,并且主動靠近。在此基礎上,神農架搭建了中國首個野外金絲猴研究平臺——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
目前,這個基地常年生活著四個家庭和一個全雄單元近百只金絲猴,它們對人類沒有絲毫敵意,為科研人員的近距離觀測、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人工補食”措施的成功,加之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神農架金絲猴種群數量穩步增長,已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余只增加至如今的1300余只。自實施“人工補食”以來,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吸引了一個金絲猴種群,每年都會出生一定數量的小金絲猴,成活率達100%。
實實在在的數字背后,是神農架付出的巨大努力。但是,保護工作沒有自滿的空間,金絲猴保護仍面臨棲息地破碎化等難題。
楊敬元介紹,未來神農架還將實施更大范圍的生物廊道建設,構建湖北、重慶毗鄰神農架6個縣市區統一協調的野生動物專用“路橋網”,將碎片化的棲息地連通起來,進一步優化金絲猴及其它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