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75歲的劉中和來說,每天到漢豐湖邊走一走,既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成就。頭發略微有些花白的劉中和神情平和,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很多,談起漢豐湖就忍不住要多夸幾句。“現在這里空氣都是香的。”指一指身邊的濱湖綠道,又指一指湖面,“就是蹲在水邊聞也是新鮮的,聞不到腥臭味。”
從“世界級難題”到國家重點濕地公園、“中國工程湖泊生態典范”,位于重慶開州新城的“三峽明珠”漢豐湖,經歷和見證了三峽庫區從“環保戰場”到“生態磁場”的嬗變。
“世界級難題”催生三峽庫區唯一工程湖泊
初夏時節,漢豐湖畔荷塘滴翠、楊柳依依,移步換景的濱湖公園清風拂面。
2016年撤縣設區前的重慶開縣,是三峽庫區最后一個移民遷建縣。開州區位于三峽庫區腹心地帶,處在長江一級支流澎溪河回水末端。隨著2008年三峽水庫秋冬季節蓄水至175米、春夏季節放水至145米,三峽庫區形成了落差幅度30米、總面積348.93平方公里的消落帶,其中306.28平方公里在重慶庫區。開州區消落帶面積為42.78平方公里,是三峽庫區消落帶面積最大的區縣。
消落帶是水體出現季節性水位變化時,被淹沒土地周期性露出水面的區域,屬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的敏感地帶。三峽庫區的消落帶水位漲落最大、連片面積最多,冬天水位高、夏天水位低、反季節漲落,人口和工業密度大,既有坡度小于15°的臺岸,又有坡度大于75°的崖岸,還有很多陡峭的峽谷,支流多、庫灣多,地形復雜。據漢豐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黃亞洲介紹,開州老城為河谷沖積地帶,地勢平緩。三峽蓄水后澎溪河流速減緩,水體自凈能力和稀釋能力明顯下降??菟诼懵兜孛娴年懮参锖徒端参锟焖偕L,蓄水淹沒后大量植物腐爛,形成嚴重的內源污染。加上水位消落正值夏季,大片沼澤上的垃圾、腐爛植物在烈日暴曬下,極易滋生蚊蠅,誘發傳染病。
1993年被任命為副縣長后,劉中和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帶著一幫人“轉湖”,為這么大一片消落帶尋求最好的治理方案。為減少消落帶給開州新城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不利影響,國家批準2007年在澎溪河下游修建生態水位調節壩。調節壩內在三峽泄洪時仍保持170米以上水位,在開州新城形成了面積約15平方公里、總庫容8000萬立方米的城市內湖漢豐湖。
“三峽水庫剛剛蓄水,消落帶就出現了庫岸崩塌、水土流失、漂浮物堆積,水淹后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問題,過去積淀在土壤里的營養物質也對水體造成污染。還有水棉被太陽一曬,白花花一大片,又難看又難聞。”劉中和說,剛開始幾年,每漲落一次就要消一次毒。不消毒不行,消毒本身對水體又有污染。漢豐湖成為三峽庫區唯一的工程湖泊后,“治湖”又成了“世界性難題”。劉中和當時最大的愿望,就是“千萬不能讓漢豐湖變成臭水湖”。
破解“世界級難題”造就“三峽明珠”
沒有理論支撐,沒有經驗可循。三峽庫區消落帶的治理剛開始有點兒“束手無策”。唯一肯定的是,“沒有辦法也要治理”“沒有經驗可循就自己慢慢探索”。
群山環繞的漢豐湖東西跨度12.51公里,沿途有30多個湖灣和40多個島嶼,像一條蜿蜒的玉帶鑲嵌在開州新城之中。2008年,開州區申請成立澎溪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開始一邊實驗一邊治理消落帶。按照打造“中國工程湖泊生態典范”和建設“三峽最美濱湖城市”的目標,開州啟動了基塘工程、林澤工程、濕地“五小工程”、鳥類生境工程等消落區生態恢復治理“四大工程”?;凉こ提槍ο鋮^受反季節水淹、生物多樣性衰退嚴重的問題,在漢豐湖庫岸及澎溪河河岸緩坡地帶挖出數千個水塘,種植荷花、美人蕉、菱角等耐水淹水生植物1100畝,不僅凈化水質,還豐富了消落區景觀,美化了沿岸人居環境。在165~175米區域種植耐水淹且具有經濟價值的濕生林木的林澤工程,已經成功試種落羽杉、水松、秋華柳、烏桕、江南榿木等10余種耐水淹喬灌木20余萬株。不同樹種在不同季節的變化,在漢豐湖呈現出“水上五彩林”的特有景觀。優化人居環境的濕地“五小”工程,在漢豐湖南岸200余萬平方米的濱湖綠化帶內布設生物溝、生物塘、生物洼地、生命景觀墻和生物塔,種植了美人蕉、鳶尾、腎蕨等30余種濕地植物。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鳥類生境工程,為夏季繁殖濕地鳥和冬季越冬水鳥,構建了水塘、溝渠、洼地等多樣性生存環境,連通魚類繁殖的水系,配置筑巢棲息的濕地植物群落,還建設了兩個蓄水時水上面積1140平方米的島嶼供鳥類停歇、覓食。
漢豐湖的第一個生態治理工程是“滄海桑田”。劉中和還記得北京林業大學教授任榮榮第一次帶著介紹信來開州的情景。轉眼10多年過去,在175米水位線附近種植和加工飼料桑,用飼料桑養殖草食畜禽的“滄海桑田”,已經實現桑畜總產值上億元。開州也在破解漢豐湖治理這個世界級難題的過程中,探索出了打造“中國工程湖泊生態典范”的成功經驗,先后有20多項科研成果被國內外著名期刊采用推廣,其中由中美專家共同完成的彭溪河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研究,被世界自然科學領域頂級科學雜志《Science》刊發。
漢豐湖成了名副其實的“三峽明珠”。在黃亞洲的觀察記錄中,2014年以來漢豐湖增加了30多種鳥類和41種植物,其中包括中華秋沙鴨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還有全球只發現了幾百只的青頭潛鴨。
生態民生紅利持續釋放
今天的漢豐湖就像一個巨大的磁場。
在治理漢豐湖的過程中,開州沿湖建設了總長15公里、總面積200余萬平方米的濱湖公園和2萬多平方米的運動場地。清晨和傍晚,上萬名當地居民會從四面八方來到湖邊,唱唱歌、跳跳舞、打打球、散散步。哪怕只是一個人在湖邊坐上一會兒,心里也會有一種特別的安靜和滿足。開州文旅委場館中心副主任吳豪說,漢豐湖催生了游泳協會、龍舟協會、自行車協會等21個單項體育協會和5個俱樂部,6月6日還將在漢豐湖舉辦川、渝、陜、鄂四省市龍舟邀請賽。
“這里的人原來都是往外走,有了這個漢豐湖以后,很多人又搬回來了。”劉中和多年前搬到大城市的老朋友,生病后需要到氧吧調理,不久前搬回開州新城后,每天只需要到湖邊坐一坐就行了。“漢豐湖確實改善了環境,提升了品位。”劉中和說。
將漢豐湖打造成“中國工程湖泊生態典范”和建設“三峽最美濱湖城市”的目標,描繪出了開州新城“湖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山水中”的和諧畫卷。“六山三丘一分壩”的開州,曾經是重慶的勞務輸出第一縣。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和創業環境,讓這個曾經的“勞務輸出第一縣”成了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強區。四季如畫的漢豐湖邊,絡繹不絕的各地游客也成為這個躋身“中國十大休閑小城”的渝東北移民新城的獨特風景。長期在漢豐湖邊做文化旅游的胡曉昭說,最近幾年接待的外地游客平均每年增長20%。今年77歲的任榮榮,還有與他差不多同時來開州參與漢豐湖治理的中國林科院原副院長宋闖,幾年前都已在開州新城買房定居。
破解消落帶治理這一“世界級難題”的開州,也展示出“三峽最美濱湖城市”的獨特魅力。據開州區委書記冉華章介紹,現在的漢豐湖已經躋身全國23個國家重點濕地公園,開州新城也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獲得了“聯合國中國區環境規劃示范城市優秀案例”“中國宜居宜業典范縣”“中國十大休閑小城”“新三峽十大旅游新景觀”等眾多榮譽。2018年,開州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47天,旅游總收入增長了21.25%。
漢豐湖已經成為一個巨大的“生態磁場”。她展示了一個工程湖泊和整個三峽庫區已經和正在發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