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擁有世界頂級的自然和文化資源。中國建設國家公園體制,有助于保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和適應氣候變化,彰顯中國在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大國風范。”喬納森·賈維斯說。
8月19日,“國家公園論壇”在青海西寧開幕。開幕式上,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公園、公眾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執行主任,美國第18任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喬納森·賈維斯等專家為我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言獻策。
本次論壇是我國推進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舉辦的首屆國家公園論壇,是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最新成果的重要載體。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保護修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重要意義。青海地處青藏高原和世界第三極,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極為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全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早的省份,也是目前中國唯一的國家公園示范省。因此,在這里舉辦國家公園論壇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
“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青海義不容辭又容不得半點閃失的重大責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陳曉光介紹,青海是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全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全國首個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今年,青海又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建設,在全國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彰顯。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否有先行經驗可供借鑒?對此,自然資源部黨組成員、國家林草局局長張建龍表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一項重大的制度創新,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借鑒。我們只能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走自己的國家公園建設道路,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逐步推開。”
“為此,開展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可以為增進兩國間具有建設性的合作作出積極貢獻。”保爾森基金會(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于江也表示,在全球資源與環境約束日益趨緊,氣候變化影響明顯加劇之際,中國提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正是夯實這一基石的有力行動。美國是世界上首個建立國家公園的國家,經過100多年建立了完善的國家公園體制,而中國剛剛開始建立國家公園體制,需要借鑒國際經驗,避免走彎路。
聯合國環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認為,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方面必須尊重科學和生態系統規律,“利用好現代信息和衛星技術有助于提升監管效率。國家公園管理機構需要加強自身的管護能力建設。特別需要考慮如何完善國家公園體制能使區內和周邊民眾受益,以調動民眾支持國家公園保護和建設工作的積極性。”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則表示,中科院將充分發揮科技“國家隊”與“火車頭”作用,圍繞青海省生態文明建設和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科技需求,高標準扎實推進“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建設。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建立三江源國家公園更是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邁出的關鍵一步。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坦言:“國家公園建設是一項偉大的事業,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需要關心自然保護事業的人們一齊貢獻力量;這既需要物質資源上的持續投入,也需要保護認識上的不斷匯聚。對于科研工作者而言,為國家公園建設貢獻智力,為社會公眾普及自然教育知識,向全社會傳遞國家公園保護理念,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與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