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越千年,枝繁遮藍天。”
在中國,長壽的古樹數之不盡,從人煙稀少的曠野走來,它們的樹干愈發粗壯,漸漸地,幾個孩童張開手臂才能將其抱住。另有茂密者,其樹冠可覆蓋方圓十丈。
“日月精華照,看盡世變遷。”
在土地上吮吸雨露,在天地間吸取精華,巨碩的古樹,是百年更迭中充滿溫情的生命守護者,他們庇佑著小窩中嗷嗷待哺的幼鳥,樹皮上厚厚的苔蘚和地衣,更庇佑著樹下嬉鬧的孩童,乘涼的老者……
古樹,更是在枝葉上寫滿歲月痕跡的銘記者。四季流轉,它們見證過炊煙裊裊升起、村民荷鋤而歸,更見證過現代機器忙轟鳴、高樓大廈拔地起。市集里的叫賣者換了又換,用于祭拜的灶臺搭了又拆,古樹全都一一記錄。
但是,這些為小生命遮風擋雨的保護者,為文明留下印記的記錄者,卻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多年前,無數古樹毀于濫砍亂伐;而如今,雖然已有法律的保護,古樹卻也面臨著新的生存困境:曾在樹下長大的老者會埋怨古樹阻礙了拆遷的推進;他們的孫兒不知道枝與葉的故事,更不愿去觀察、去發現。古樹,仿佛成了社區中多余的存在。
古樹從不多余
古樹多余嗎?不!在謝煒添看來,人與樹不相克,最相依。
謝煒添(二排中間)和他的小伙伴
作為土生土長的惠州85后,謝煒添雖在龍門縣城長大,卻最愛老家的山山水水。兒時,大自然曾令他深深著迷,他總期待著能去爺爺奶奶家,去親近樸實的村民,探尋林間的草木……
從幼年到成人,謝煒添的心中始終藏著對山水的感情。就讀金融專業的他,在讀大學時最常參與的卻是環保社團的活動;畢業后的他,在親人的反對聲中,辭去銀行光鮮的工作,背起背包,只身進入園林行業。
2015年初,謝煒添與小伙伴來到惠州市龍門縣天堂山鎮渡頭村,建起了百畝櫻花園,培育起4萬株寒緋櫻。一開始,他們只想搞樹木認養,但后來,問題開始涌現:人來了吃什么、住哪里?那時,謝煒添有了做民宿的想法。
民宿是謝煒添再次創業的開始,更是渡頭村能夠不再衰落的希望,謝煒添想讓“空心村”能夠“復活”,更希望能讓大眾了解樹的意義,于是他創立了“愛樹”品牌,并致力于實施“愛樹零碳計劃”,推動公眾參與低碳減排活動和公共綠地建設,創建自然友好、人們有趣聯結的社群社區,以此宣傳環保。
作為“愛樹零碳計劃”的品牌,“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由深圳市愛樹生態保育促進中心(以下簡稱“愛樹保育中心”)主導發起。 2017年,該項目得以成型,同年,其憑借先進的創意,從上百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寶安區慈善會第三屆公益慈善項目大賽的第一名。
獲獎后,項目不僅收獲了資金支持,更有了接受專業輔導的機會,同時,在大賽獲資助項目的評估匯報中,項目也收到很多中肯的意見。在資金助力下建立起可推廣、復制的活動模式,在指導意見中改進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專業技術缺失等問題,項目始終堅持以樹為切入點,以古樹保育著手,引導公眾、社會組織和企業等參與關注可持續綠色社區的發展。
“古樹保護當下的處境,正如環境保護在社會中的處境一般”。在”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負責人蔣媛明看來,當人們真正面臨二選一的抉擇時,古樹往往是被舍棄的那個。而”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的實施,就意在引導人們能以更全面的角度審視古樹,探尋古樹與人、與社區營造的關系。
“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想讓每一個參與者明白,古樹從不是多余的存在。
到樹的身邊去
不了解,愛何來?如果想讀懂古樹,那么就到它的身邊去。“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的初衷,是將古樹與人的距離拉得更近,為了這個目的,團隊成員選擇了古樹較多的深圳市寶安區進行實施,并從“古樹保育”、“自然教育”、“愛樹心物”三大模塊入手,通過體驗式業務模塊將古樹保育、植樹低碳、社區公共綠地等議題變得更好玩有趣。
在“古樹保育”這一模塊中,項目團隊將重心放在了樹遇APP的研發上。作為古樹保育地圖,“樹遇”致力于建立面向社會大眾開放參與發現及查詢的古樹保育的大數據庫,以精準地圖定位+圖文更新的方式,記錄大眾身邊的古樹大樹,并配套線下”愛樹·寶安愛樹行”各類活動為大眾提供出門即可查詢鑒賞的手機客戶端APP。
APP研發最初,面臨的首要難題便是如何推廣。為此,項目團隊開展了 4 場次線上活動進行前期宣傳;2018年3月,“樹遇”成功上線應用寶應用市場及蘋果的APP store,同時也招募了志愿者進行debug調試;2018 年 7 -8 月,愛樹保育中心在廣州大學生中進行“樹遇”的線下推廣,其開展的”遇樹聆風”比賽效果良好,吸引了168 名大學生積極參與,并收集了 74 棵樹木素材……探索線下活動和線上宣傳相結合,是項目進行APP推廣的方向。
在“自然教育”模塊中,項目團隊采取的是戶外課程與室內課程相結合的方式。戶外課程中,活動方會提前選好專業的自然導賞老師,招募適當年齡的親子,并選擇寶安區古樹集中的區域進行踩點。在“公園導賞”中,孩子們會對古樹進行測量體檢;聆聽古樹的成長過程中,自己的長輩所發生的動人故事。慢慢地,他們學會了交流,知道了家族與大樹的關系,更對古樹有了感情。
而在“社區導賞”里,導賞老師更注重讓孩子們與居民和市場的檔主進行交流。檔主們見到孩子們都很熱情,不僅會和他們介紹自己售賣的魚,更會帶孩子們尋找古樹石碑……除此之外,孩子們還會跟著老師進行“夜觀導賞”,嘗試在黑暗環境下探尋古樹身上的“居民”們的“夜生活”,小小的飛蛾,鳴叫的青蛙,都會讓孩子們格外欣喜,他們從不知道,古樹是這么的有趣。
有了戶外經驗,愛樹保育中心又制定了走進校園系列活動。 通過前期踩點 ,授課講師搜集了眾多素材,制作了大量古樹 360°全景照片,豐富了課件,為許多學校的孩子們帶來了課程 《古樹的訴說》 。課堂上,孩子們反饋強烈,而旁聽的家長甚至會主動邀請老師到其他學校及場所開課。
“愛樹心物”這一模塊,則是對前兩個模塊的輔助與支持。精心設計的古樹明信片、樹主專享紀念版禮盒,以及孩子們制作的樹葉標本、樹枝掛飾等,都被囊括其中,這些物品為項目的推動增添了生動的一筆。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三大模塊交錯推進,”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也逐漸成長起來。
轉變間見成長,堅守中望愿景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由樹而起,自也深諳林木成長之道,故其發展在于自身的摸索,更在于其能夠積極推動與社會團體、學校資源和企業資源的合作。
“古樹保育” 模塊中,愛樹保育中心積極尋求高校合作,通過與華南理工大學Fresh環保協會,廣東工業大學綠色環保協會等聯系,進行APP的宣傳。也正是這些高校的學子,在校內舉辦圖片分享發布會;在“三下鄉”的活動中尋找、記錄鄉村的古樹,并在APP中上傳資料,讓更多偏僻地區的樹木進入到大眾的眼中。
“自然教育”模塊中,與廣州鳥獸蟲木自然保育中心的合作成效明顯。后者的推廣與支持,使戶外課程的親子招募得以穩步進行;同時,在室內課程的開展過程中,愛樹保育中心還積極地整合學校資源,先后在深圳市寶安區濱海小學,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實驗學校,深圳市寶安實驗學校等校園內進行了課程的講解。
而對企業資源的合理利用,則主要體現在“樹木認養”上。2016年3月,索菲亞家居股份有限公司在渡頭村的愛樹櫻花園認養168棵櫻花樹,并捐款97000元,用于“自然教育”;隨后,銀雁科技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百利好金融集團有限公司也分別在此進行了樹木認養、舉辦了自然教育活動……因為企業的加持,”愛樹·寶安愛樹行”不再獨行。
自我堅持輔以合作,”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在三大方面實現了良好轉變:活動開展形式上,從室外活動延伸到室內活動,活動內容更加豐富,活動開展更加便利;活動開展受益對象上,從低齡親子兒童拓展到高年級小學及中學生,增加了范圍;活動開展志愿者群體上,從專業工作人員拓展到大學生、在校老師及企業員工,范圍同樣增加。
因為改變,”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被注入新鮮的血液,但其愿景始終不會被動搖。那就是能讓更多人了解樹的意義,了解自然教育的意義。為了實現這一愿景,愛樹保育中心將持續推動公益體與商業體進行融合,實現商業與公益的閉環,即以鄉村民宿作為據點,來進行項目的推進,使其獲得長足的生命力。
如今,”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的推進主要選在了惠州市,在龍門縣的愛樹·天堂小鎮中,在惠東縣的愛樹·白馬河畔里,親子即可夜觀螢火蟲、在石頭上進行彩繪,又可探尋古村古樹,完成一系列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課程。這一模式,是商業的帶動公益的實踐。而未來,愛樹保育中心更希望能通過自然教育的推廣,為“愛樹”的商業體進行引流,同時也讓商業體反哺公益,讓公益更可次序。
為了實現該轉變,愛樹保育中心與“廣州大樹工作坊”等社會團體進行合作,推廣“樹遇”,探索由APP到小程序的道路;同時,其將室內課程的重點放在了形式的豐富度和多樣性研究上, 并將逐步嘗試收費課程、把該課程更多的深圳地區,乃至全國其他省份地區。除此之外,”愛樹·寶安愛樹行”項目還在持續加強與政府、NGO組織,大學生群體的合作聯系,增強整體的分享和宣傳能力。明天的古樹,將面對怎樣的處境,”愛樹·寶安愛樹行”與你我同樣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