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電話亭最怕被“漠視”
“前幾天,我走在北池子大街時,有個電話需要打,但手機快沒電了,本想搜一下附近哪里有可用的移動充電寶,沒想到地圖導航APP上居然能查到公共電話亭!”讀者張先生向記者講述著他的經歷,“當時真是喜出望外。但按地圖找過去,根本就沒有啊!”那么,幾乎被人遺忘的街頭公用電話亭現狀如何?
在智能手機普及的當下,街頭電話亭很難再起到原有的作用,日漸衰落是不難理解的。但街頭電話亭是不是就該消失?這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在我看來,街頭電話亭不應該就此消失,而應因地制宜進行改造升級,在城市中發揮著獨特的功效。
街頭電話亭不再興旺的原因是:一方面大家多有手機,即便 是手機沒電了,充電也方便。況且使用公共電話亭的時候,還必須使用Ic卡。如今連賣Ic卡的地方都很少了,想要用公共電話亭也很困難 ;另一方面是維護成本高而收益低,難以為繼。街頭電話亭有無必要繼續存在?從人文關懷角度考慮,還是需要的,比如一些流浪漢、一些老人需要街頭電話亭,如果遇到一些自然災害時,比如發生地震、臺風,手機打不通了,街頭電話亭也是可以起到應急作用的。
當下,一些城市的街頭電話亭,已經失去了打電話的功能,因為電話不通了,也很難找到賣賣Ic卡的地方。同時,相關部門對其不聞不問,這使得街頭電話亭不僅無人問津,而且還成為“垃圾之地”,如此,有礙城市形象。據調查,有的電話亭貼滿房屋中介的廣告,堆滿垃圾;有的電話亭成了“雜物室”,放著拖把、掃帚;有的電話亭玻璃被砸了一個大洞,電話搖搖欲墜,就快脫落……如果真有人想要通過街頭電話亭打電話,可能會發現無一個電話可以正常使用。街頭電話亭如果一直無人管理,則是城市管理中的一大敗筆。
街頭電話亭不應該消失,應該進行改造,但改造成什么樣子,這需要各城市根據本地特點進行改造。據了解,在法國,他們就把電話亭改造成了露天的水族箱,可以供別人觀賞;巴西圣保羅的設計師,把電話亭打造成了街頭裝飾;荷蘭的一名設計師,把電話亭打造成了移動的吸煙亭。在國內,也有成功的例子。烏鎮景區的電話亭,就被改造成了洗手臺;湖州地區的一些電話亭,改成了宣傳綠色生態的工具。一些設置在學校附近的電話亭,兼備了街頭相片打印的功能。從2011年起,成都市就開始著手對中心城區的電話亭進行升級換代,使其不僅可以打電話,還可提供Wi-Fi上網等多種功能,稱為“智能信息亭”。
街頭電話亭純粹打電話的時代已經過去,也不適應當下人們的需求,街頭電話亭需要“轉身”,究竟走向哪一步?這可以吸納群眾意見,可以發揮群眾的智慧,對本地的電話亭因地制宜進行改造升級,要具有城市特色,同時也要兼顧市場。街頭電話亭同樣可以成為城市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