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低碳行為分類表(部分)
為測算評估公民綠色行為的碳減排量,激勵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團體標準《公民綠色低碳行為溫室氣體減排量化導則》(以下簡稱《導則》)于今年5月5日正式實施,為衡量消費領域的碳減排量貢獻一把“標尺”。
《導則》由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北京綠普惠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綠普惠碳中和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及美團、阿里、騰訊、京東等多家單位共同編制。
《導則》明確規范了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的術語、定義、基本原則、要求和方法,適用于指導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規范的編制、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等內容,為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提供標準支撐。
根據團體標準,《導則》推薦了涉及衣、食、住、行、用、辦公、數字金融等七大類別的40項綠色低碳行為,并對其分別進行了描述。如衣領域的綠色低碳行為包括舊衣回收、使用可持續原材料生產的衣被;食領域是減少一次性餐具、光盤行動、小份/半份餐食;住領域是使用清潔能源、使用綠色節能產品、節約用水、節約用電、生活垃圾分類等。
《導則》是對消費端行為碳減排量化團體標準的首次探索,填補了公民綠色行為碳減排量化評估標準的空白。它的發布也將為解決地方碳普惠面臨的減排場景不清晰、減排標準不統一、減排量計算不科學等問題提供指導和啟發,為未來建立全國碳普惠自愿碳減排市場奠定參考標準。
中國科學院的一份報告顯示,居民消費產生的碳排放量占總量的53%,對碳排放的貢獻不容忽視。消費端碳排放分散,涉及面廣泛,取決于公眾消費意愿和行為的選擇。消費端減碳還有很多難題亟待突破。碳普惠機制因能有效激勵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正成為倡導全民低碳行動的綠色新時尚。
對于《導則》的發布,綠普惠總經理陶嵐深有感觸。她表示,這一新標準能為地方政府,企業開展碳普惠提供減排場景的指引,對政府和企業引導公眾的綠色低碳行為提供了標準,有助于推動碳普惠機制實實在在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