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部今天(26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21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主要指標順利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在大氣環境方面,2021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5%,同比上升0.5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30微克,同比下降9.1%;臭氧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137微克,同比下降0.7%。其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67.2%,同比上升4.7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43微克,同比下降18.9%。北京優良天數比例為78.9%,同比上升2.1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3微克,同比下降5.7%。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31微克,同比下降11.4%。汾渭平原11個城市PM2.5濃度為每立方米42微克,同比下降16.0%。
地表水方面,2021年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84.9%,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其中長江流域監測的1017個國家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97.1%,比2020年上升1.2個百分點,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質均為優。黃河流域監測的265個國家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81.9%,比2020年上升2.0個百分點;黃河干流水質為優,主要支流水質良好。

飲用水水源方面,2021年監測的87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斷面點位中,825個全年均達標,占94.2%。其中地表水水源監測斷面點位達標率96.1%,主要超標指標為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和鐵;地下水水源監測點位達標率90.3%,主要超標指標為錳、鐵和氟化物。
全國生態質量指數基本穩定
今天(26日)上午的發布會還介紹了2021年全國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基本情況。
在自然生態方面,2021年,全國生態質量指數與2020年相比基本穩定。生態質量為一類的縣域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7.7%,主要分布在東北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青藏高原東南部和秦嶺—淮河以南。全國森林覆蓋率為23.04%。森林蓄積量為175.6億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積141.08億立方米、人工林蓄積34.52億立方米。森林植被總生物量為188.02億噸,總碳儲量為91.86億噸。全國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2021年我國正式設立了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
此外,今天的發布會還發布了2021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監測結果表明,2021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趨好。全國入海河流水質狀況總體為輕度污染,主要用海區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
2021年,全國近岸海域水質總體穩中向好,優良水質海域面積比例為81.3%,比2020年上升3.9個百分點;劣四類為9.6%,比2020年上升0.2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11個沿海省份中,江蘇、上海和浙江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比2020年有所上升,福建、廣東和海南基本持平,遼寧、河北、天津、山東和廣西有所下降。
2021年監測的230個入海河流國家考核斷面中,Ⅰ~Ⅲ類水質斷面占71.7%,比2020年上升4.5個百分點;劣Ⅴ類占0.4%,比2020年下降0.9個百分點。主要超標指標為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和氨氮。
2021年,全國458個日排污水量大于100噸的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總量約72.8億噸,綜合排污口排放量最大,其次為工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排放量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