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伊甸園100%位于新疆和田地區
2006-01-10
一“亞當”和“夏娃”出土

  1960年,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唐代古墓中,出土了二三十幅古老的伏羲女媧圖:

 
科學家最新論證:伊甸園100%位于新疆和田地區
 

--------------------------------------------------------------------------------
 
http://www.enorth.com.cn  2005-11-28 14:23 
 烏科學家稱:已破解諾斯特拉達姆斯所有預言
 以色列科學家在死海沙漠谷地發現《圣經》經卷
 消失中的伊甸園:伊拉克沼澤地遭受嚴重污染

 
 
 
  一“亞當”和“夏娃”出土

  1960年,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的唐代古墓中,出土了二三十幅古老的伏羲女媧圖:

 

  畫面上伏羲在左,女媧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媧,女媧以左手抱住伏羲,兩人斜著瞳仁深情相望,下身均為蛇形且相纏相交。伏羲左手舉著“矩”即拐尺,女媧右手舉著“規”即圓規,背景為可用“規矩”畫出的“日月”及“星座圖”。

  二《圣經》中“善惡樹”上的“禁果”是“靈魂”

  中國漢文化有三大思想支柱,即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

  儒家文化是中國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根底,伏羲和女媧是儒家文化傳說中的人類始祖。漢文化之外的其它文化,雖對傳說中人類始祖的稱呼不同,如基督教稱為亞當和夏娃,伊斯蘭教稱為阿丹和好娃等等,但有關他們的傳說都是一致的。因此以下統稱為“亞當”和“夏娃”。三克隆技術,克隆出“克隆的亞當”

  耶和華是一個男性,克隆了自己,克隆產物即亞當(見《圣經》),然后亞當又被克隆,出現了夏娃(起初也為男性)。

  因此,亞當和夏娃長相極為相似,這就是“夫妻不相像,不進一家門”的科學道理。因此《古蘭經》說:真主沒有孩子;基督教說:三位一體。后來一個與“神”對立的生物——龍(即蛇,即伊布里斯)的拉攏,夏娃偷吃了含有高效荷爾蒙成分的禁果,就變成了巾幗即女性。“龍的傳人”的說法由此而來。

  夏娃變成巾幗后,自然而然就和亞當結合,并懷了孕。夏娃因孕得運(運氣),因為孩子是無罪的,因此耶和華沒有處死夏娃。考慮到女性不符合耶和華所在地(即伊甸)的游戲規則,耶和華就把他們流放到另一個環境適宜的地方。根據“運”這個字,可推測到:這個新地方需要穿過云層方能到達。為了記念老家伊甸,夏娃和亞當將這個新家園也稱為伊甸(英文為Eden),以下稱為新伊甸。龍和(拉)攏、禁果和巾幗,孕和運(氣)絕非巧合!

  龍,是漢文化的稱呼;《古蘭經》則將這個與真主做對的生物稱為“伊布里斯”,即漢文化所說的鬼的一種;《圣經》則稱其為“蛇”。

  請參考如下證據:

  《圣經》中譯本有關原文:

  “耶和華神吩咐他(指亞當,下同)說(主人給機器人下命令):‘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因為機器人有“靈魂”后,就有創造力,無法克隆重復制造,即會死亡。)’“耶和華神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

  “當時夫妻二人,赤身露體,并不羞恥(因為是沒有輸入害羞程序的機器人),惟有蛇(《古蘭經》為“伊布里斯”)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就明亮了(意味有了“靈魂”),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于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耶和華沒有輸入絕不聽別人誘惑的程序);又給丈夫,她丈夫也吃了。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

  四人類遭遇大洪水

  夏娃和亞當被流放到一個環境適宜的地方。為了記念他們過去的家園“伊甸”,夏娃和亞當將這個新家園也稱為伊甸(英文為Eden),以下稱為新伊甸。

  兩千年后,有一年連下了四十天大雨,滔天水在塔里木盆地的東邊形成了面積為二萬多平方公里的羅布泊。(如果《圣經》等不全是神話,其中有歷史事實的話。本文就是依此假設為基礎來論證的,也就是說,如果歷史上曾經有個伊甸園,那么百分之百在新疆,且看筆者的以下論證!)

  洪水使居住在今新疆民豐縣尼雅河流域的夏娃和亞當的后裔尼雅(“尼雅”是梵文Niya的音譯,英文將Niya拼作Noah,中文將Noah翻譯為諾亞)夫婦及他們的三個兒子和三個兒媳八人幸免于難,因為他們住的木頭房子特別結實,經過四十天大雨后木頭房子被洪水整個漂起,一百一十天后,即希吉來歷的1月10日,木頭房子漂到羅卜泊的南岸。

  上岸后,諾亞將舍不得吃的一點點大米,熬成稀飯吃。后來,這一天成為今天伊斯蘭教的“阿術拉”節,我們新疆的回民在這一天喝稀飯,以此紀念!

  據筆者推算,這一天,即希吉來歷的1月10日,正好是現在農歷的大年三十,因此漢族人有喝粥的習俗和吃餃子的習俗,餃子就是諾亞方舟的模型,要把象征諾亞方舟的餃子吃掉,寓意祈求真主讓我們不再需要諾亞方舟逃命,即祈求平安。尼雅夫婦及兒子兒媳將木頭房子終于停下來的羅卜泊南岸的一個地方也稱為Eden,漢語將這個Eden譯為“伊循”(即今天的新疆米蘭伊循古城)。
 
五人類以新疆米蘭為起點向全世界擴散

  大洪水后人類的孑遺就以新疆米蘭為起點開始向全世界各地擴散,逐漸形成今天的世界人口分布大況。

  六伊甸音譯為“于闐” 到了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他將西域的地名Eden(伊甸)音譯為“于闐”。清代蕭雄的《西域雜述詩》云:

  西走長途蔥嶺邊,

  平開沃野是于闐;

  六城煙雨生金玉,

  雞犬桑麻別有天。

  詩中所說的于闐,共有“六城”:從東向西依次(可能)是新疆的克里雅(今稱于闐縣)、塔克努勒(可能在今策勒縣昆侖山中策勒河谷殘存的阿西喬克吐如希古城堡和阿薩喬克吐如希古城堡附近)、策勒(今策勒縣城所在地)、玉龍喀什(在今白玉河附近)、伊里齊城(即今和田市)、喀拉喀什(即今墨玉縣)。

  可見,古于闐自東向西包括今天新疆的于闐縣、策勒縣、洛普縣、和田市和墨玉縣,其核心是策勒河谷。

  七以上結論大論證

  第一個根據

  伊甸、新伊甸、帕米爾高原和古于闐都有極為相似的四條河。

  《古蘭經》和《圣訓經》說:

  天堂樂園(伊甸)里有四條河從真主的寶座下涌出,這四條河是不變色的水河、不變味的奶河、濃烈的酒河和純凈的蜜河。

  《圣經》說,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象造人”,“神在(伊甸即天堂樂園)東方的伊甸(也稱為伊甸)立了一個園子(即伊甸園)”。

  那么,伊甸園一定也是按照他的住處天堂樂園設計的,即伊甸園一定也有四條河涌出。

  實際上,伊甸園確實有四條河,因為《圣經》說:

  有河(即新疆塔里木河)從伊甸(雄踞地球之巔而享有“萬山之祖”譽稱的帕米爾高原)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即伊甸園,新疆的古于闐),從那里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不變色的水河”而設計的),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紅瑪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訓(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不變味的奶河”而設計的),就是環繞古實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濃烈的酒河”而設計的),流在亞述的東邊。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純凈的蜜河”而設計的)。

  公元前無名氏著的《山海經》和唐玄奘(公元600-664年)著的《大唐西域記》分別是這樣描述伊甸的:

  《山海經》說: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即今帕米爾高原上的昆侖山),是實惟帝之下都(相對于天堂樂園而說的伊甸,故稱為下都),……。有草焉,名曰*草,其狀如葵,其味如蔥(帕米爾高原又名蔥嶺),食之已勞。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

  《大唐西域記》序論云:

  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在香山(即‘舂山’,又稱‘天山’)之南,大雪山(泛指帕米爾高原南部的山脈)之北,周八百里矣。金、銀、頗胝(玻璃)飾其岸焉(《圣經》說是‘金子’、‘珍珠’和‘紅瑪瑙’)。金沙彌漫,清波皎鏡。八地菩薩以愿力故,化為龍王,於中潛宅,出清泠水,給贍部洲是以池東面銀牛口,流出*伽河,繞池一匝,入東南海;池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繞池一匝,入西南海;池西面琉璃馬口,流出縛芻河,繞池一匝,入西北海;池北面頗胝師子(即獅子)口,流出徙多河,繞池一匝,入東北海。

  《大唐西域記》卷十二又云:

  “……,至波謎羅川(即帕米爾)。東西千余里,南北百余里,狹隘之處不逾十里,據兩雪山(即序論中的‘香山’和‘大雪山’)間,故寒風凄勁,春夏飛雪,晝夜飄風。地咸鹵,多礫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絕無人止。“波謎羅川中有大龍池(即序論中的‘阿那婆答多池’),東西三百余里,南北五十余里(與序論中的‘周八百里矣’相符),據大蔥嶺內,當贍部洲中(與‘贍部洲之中地者,阿那婆答多池也’相符),其地最高也。水乃澄清皎鏡,莫測其深,色帶青黑,味甚甘美。潛居則鮫、螭、魚、龍、龜、鱉,浮游乃鴛鴦、鴻雁、*鳥、*鵝、*鳥、*鴇。諸鳥大卵,遺于荒野,或草澤間,或沙渚上。池西派一大流,西至達摩悉鐵帝國(即今阿富汗的北境瓦罕地區)東界,與縛芻河合而西流。池東派一大流,東北至*沙國(即今新疆喀什一帶)西界,與徙多河合而東流,故此以左,水皆東流。

  帕米爾高原,就是上文《山海經》中的“下都”,也就是《大唐西域記》中的“波謎羅川”。

  帕米爾高原發源有四條河,上文中的“河水”和“信度河”都指流經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無達”即“西南海”(阿拉伯海)的印度河,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不變色的水河”而設計的;“赤水”和“*伽河”都指流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泛天之水”即“東南海”(孟加拉灣)的恒河,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濃烈的酒河”而設計的;“洋水”和“縛芻河”都指流經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注入“丑涂之水”即“西北海”(咸海)的阿姆河,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不變味的奶河”而設計的;“黑水”和“徙多河”都指流經帕米爾高原、塔里木盆地,注入“大* ”即“東北海”(羅布泊)的塔里木河,它是仿照天堂樂園中“純凈的蜜河”而設計的。

  古于闐,也有四條河,即于闐縣的克里雅河、策勒縣的策勒河、和田市的白玉河、墨玉縣的墨玉河。

  仿照天堂樂園中“純凈的蜜河”而設計的塔里木河本來是在塔里木盆地的南端奔流,并在古于闐分為四條河,最后流入羅布泊。后來由于地面升降才改為在塔里木盆地北端奔流。克里雅河即《圣經》中的伯拉河,策勒河即希底結河,白玉河即基訓,它環繞和田市一帶;墨玉河即比遜河,它環繞墨玉縣一帶,在墨玉縣一帶已經發現了《圣經》中的瑪瑙灘共計兩處,珍珠則更多,至于金子則經常被采寶人或游客發現。

  古于闐與《圣經》中的伊甸園完全吻合。

 
 第二個根據

  諾亞是沿尼雅河漂流的。

《圣經》說:

  當諾亞六百歲,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正當那日,諾亞和他三個兒子閃、含、雅弗,并諾亞的妻子和三個兒婦,都進入方舟。……

  洪水泛濫在地上四十天,水往上漲,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水勢浩大,在地上大大的往上漲,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水勢浩大,在地上共一百五十天。 ……。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即羅布泊一帶)。

  水又漸消,到十月初一日,山頂都現出來了。……。他又等了七天,再把鴿子從方舟放出去。到了晚上,鴿子回到他那里,嘴里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到諾亞六百零一歲,正月初一日,地上的水都干了。諾亞撤去方舟的蓋觀看,便見地面上干了。到了二月十七日,地就都干了。 ……。于是諾亞和他的妻子、兒子、兒婦,都出來了。一切走獸、昆蟲、飛鳥,和地上所有的動物,各從其類,也都出了方舟。

  《水經注》說:且末河東北流,徑且末北,又流而左會南河,會流東逝,通為注濱河。注濱河又東經鄯善國北治伊循城(即新疆米蘭的伊循故城),故樓蘭之地也。方舟停的“亞拉臘”山的“亞拉臘”或伊斯蘭教說的“朱定山”,其實都是“伊循”或“于田”的不同發音而已。

  由《圣經》和《水經注》的記載可推知:“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并漂流了110天,并且一年后“地就都干了”,像這樣大的地方、這樣大的河流、這樣特殊的河流地貌,在地球上只能是塔里木盆地及它上面的原世界第一長內陸河塔里木河。尼雅等從方舟出來后,仍然沿用舊地名將下船之地命名為伊甸,上文中的“伊循”就是伊甸的音轉。

  1899年9月17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2人從莎車縣乘木船沿塔里木河的正源葉爾羌河起漂,12月7日因河道淤塞在庫爾勒上岸。由此可知,大洪水時期從塔里木河的二級支流尼雅河漂流至羅布泊所用的時間與《圣經》中的110天是相符合的。

  1996年,新疆發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它使新疆的所有鐵路和所有重要公路同時癱瘓,房屋大量被沖毀,被洪水掩死的人數絕不亞于諾亞時代大洪水掩死的人數,由此完全可以相信《圣經》中新疆萬年一遇大洪水的規模和造成的后果。

  另外:

  ①尼雅河中的“尼雅”與“諾亞”發音相似。“諾亞”英文為“Noah”,“尼雅”梵文為“Niye”,二者發音相似。

  ②諾亞方舟實際上是一座木結構的三間房子。在《圣經》中,凡是提到方舟的地方,都沒有出現船艙、甲板、桅桿、船帆等象征船的字樣,相反卻提到三間屋子、門、窗戶和天窗等象征一排平房或一座樓房的字樣。因此,方舟實際上是三間相連的木結構的平房或一座三層木結構樓房。

  1901年1月28日,斯坦英一行抵達了尼雅河下游的尼雅遺址,并對其做了有世以來第一次的考古發掘。后來,斯坦英在其通俗報告《西域考古記》中說:我曾在(尼雅遺址)兩道平行的蘆葦籬笆之間走過,那條小路至今仍是一條鄉村的道路,同17個世紀以前完全一樣。這足以引起人異乎尋常的感覺,使一切時間觀念都已泯滅……

  傳統意義上的尼雅遺址,以尼雅佛塔(位于民豐縣城北約150公里處的沙漠中)為中心,南北常約2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分幾個群落散在沙丘盆地之間,建筑物的下面部分因被流沙掩埋而大多殘存,均為三間至十間不等的編笆抹草泥墻平房。

  斯坦英考察的只不過是傳統意義上的尼雅遺址,因此他才說“同17個世紀以前完全一樣”。

  1996年12月14日《新疆日報》載文說:最近,一支由中日雙方考古工作者組成的考古隊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進行考古調查時,意外地在距傳統尼雅遺址以北約40公里的地方,發現了一處房屋遺址。這座房屋的大部分被流沙掩埋,從其暴露部分看,其中一面殘墻長3.3,地面殘留9根立柱。在房屋遺址周圍,考古人員還采集到春秋戰國時期制造青銅器的坩鍋、石鐮、陶罐、銅刀、紡輪、骨珠等個各類典型文物標本。

  如果斯坦英當時來到這里,他可能會在《西域考古記》中寫到:那排被流沙掩埋的蘆葦籬笆結構的平房,已經經歷了二千一百多年,它比馳名世界的意大利龐貝古城還要早至少二百年,而且其意義更深遠、更偉大、更具有世界意義。您看,那幢編笆抹草的三間泥墻平房(見下面的照片)不就是“諾亞方舟”的模型嗎?

  《圣經》記載說:

  “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往上漲,把方舟從地上漂起……方舟在水面上漂來漂去……共一百五十天。”這些話意味著經過四十晝夜大雨后,那幢最結實的諾亞的編笆抹草的三間泥墻平房的泥全被大雨沖盡,并且最后被水“從地上漂起”,因為不是真正的船,因此“在水面上漂來漂去……共一百五十天”。

  第三個根據

  羅布泊確實能使諾亞的鴿子找不到落腳之地。

  《舊約創世記》記載到:

  他(指諾亞)又放出一只鴿子去,要看看水從地上退了沒有(其實是看看快到岸了沒,筆者注)。但遍地都是水,鴿子找不到落腳之地,就回到方舟諾亞那里。

  《山海經》說:

  (羅布泊)廣袤四百里,其水澄居,冬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隱淪之脈。……飛禽奮翮于霄中者,無不墜于淵波矣。由此可見,羅布泊確實能使諾亞的鴿子找不到落腳之地。

  第四個根據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語里還有兩個含義,一是“過去的家園”,二是“地下埋有珍寶的地方”,這兩個含義都說明:塔克拉瑪干曾是“人類過去的家園”即伊甸園,被大洪水和大流沙埋藏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下的古文化遺跡和珍寶遺產不計其數。

  第五個根據

  世界上叫Milan(米蘭)的地名或河名或山名遍布世界各地。

  1980年3月19日,意大利米蘭市的拉列德·威廉先生給新疆的農師36團所在地米蘭寫了一封信:我們愿和世界上所有叫作米蘭的城市取得聯系。根據我們的調查它們共有33個,其中4個在歐洲,23個在南美洲和北美洲,5個在亞洲和1個在非洲。

  以此為線索,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發現世界上叫米蘭的地名遍布世界各地,而且全世界叫米蘭的地方最多,遠遠超過其他任何一個地名。這正是由于亞當和夏娃的后裔在大洪水后是以新疆米蘭為起點向世界各地擴散的。

  第六個根據

  “于闐”、“伊甸”發音相似。

  于闐這個地名,最早見于司馬遷(約公元前145-前87年)編撰的《史記》卷一百二十三。于闐,是突厥語“üdün”的漢語音譯(見11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對于“于闐”一詞的含義,自唐迄今1300多年來,中外學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十二云:

  從此,逾嶺越谷,行八百余里,至瞿薩旦那國(即唐代的于闐國)。唐言地乳,即其俗之雅言也。俗語謂之漢那國,匈奴謂之于遁,諸胡謂之豁旦,印度謂之屈丹,舊曰于闐,訛也。

  這里的“匈奴謂之于遁”中的“于遁”,在11世紀的《突厥語大詞典》中被寫做:“üdün”。“于闐”、“伊甸”發音相似,從而最終證明了以上論點的真理性。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