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尋蹤圈售票處少有游客
目前,熊貓尋蹤圈里只有“21”號一只大熊貓
臥龍保護區里可進行“野外大熊貓尋蹤”活動引發爭議———
在臥龍可以進行“野外大熊貓尋蹤”活動?9月10日,成都一家媒體報道了“臥龍推出大熊貓野外科考游”的消息,引起各方關注。
臥龍保護區是我國建立最早、面積最大,以保護大熊貓、珙桐等珍稀野生動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今年的7月12日,第30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臥龍在棲息地內首當其沖。
“可以尋蹤到很多野生、半野生放歸的大熊貓”,“野生大熊貓尋蹤”,在推出該項目的阿壩州九寨臥龍大熊貓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宣傳冊中,記者看到了這樣的介紹,難道真的可以看到野生大熊貓?在該公司的規劃中對臥龍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還有七處之多,人的介入是否會影響到大熊貓生態環境?國寶大熊貓能否成為生態旅游資源?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對大熊貓和其棲息地是福還是禍?引人關注。
現場探訪
兩個小時見到大熊貓“21號”
“這是大熊貓的糞便,應該是在十天前排出的,這棵樹下的竹子的嫩葉都被熊貓吃了,它應該曾經靠著樹睡過覺,如果有危險可以直接爬到樹上。”在專為“野外大熊貓尋蹤”活動而建的熊貓尋蹤圈內,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飼養員董超蹲在樹叢中,比劃著為記者介紹剛剛找到的熊貓留下的蹤跡,在他身后的雙肩背中,放著熊貓愛吃的胡蘿卜和窩頭。
“也許它就在離我們不遠處。”記者和3名工作人員已經進入熊貓尋蹤圈兩個多小時,到達了原始森林的邊緣,董超反復向記者強調進入尋蹤圈并不意味著就可以見到熊貓,如果找到它的蹤跡也是很不錯的,他警覺地看著四周。“噓,看那兒,”在董超指的方向,記者在茂密的樹叢中隱約看到了一個黑白相間的物體,正在跟著我們移動,它就是尋蹤圈內的“主角”,一只已經20多歲的雌性大熊貓“21號”。
“21號”與董超并不陌生,雖然它進入這個尋蹤圈只有一個多月,但董超已經照顧了它3年多,在他的召喚下“21號”慢慢靠近。董超要求記者在十米外觀察,把書包中的食物遞給了它,憨態可掬的“21號”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嚼起來。
“它眼睛中還是很警惕的,一直觀察著你們”。10分鐘后,董超要求記者和另外的工作人員先離開,他隨后快速跟上,主要是怕熊貓跟著跑來。
限制游客人數不保證看到熊貓
熊貓尋蹤圈位于新建生態旅游景點熊貓溝頂端,占地15公頃,由電網圍住,只有“21號”一只大熊貓,為半放養。公司負責人介紹將由中心專家記錄照顧和研究,并同時進行野化訓練,一旦達到野化標準便可放歸野外,而游人參加科考游的時間為兩個半小時,不保證見到熊貓。
阿壩州九寨臥龍大熊貓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熊貓溝和野外大熊貓尋蹤還在試運行,明年有望將正式推出,可能會增加新的熊貓尋蹤圈。他說:“此項目在全球尚屬首例,對環境規劃保護和管理要求很高。公司聘請專家評估后,要求每天進入熊貓溝的人數將控制在100人以內,野生大熊貓尋蹤每天控制在20人以內,每次不超過5個人。”
由于剛剛開始試運行,所以來參觀的人數并不多,“今天只賣出了6張票,熊貓溝最高峰時期也沒超過60張,以后參觀人多了會采取網上預約的形式來控制游人數量。”熊貓溝的導游人員告訴記者熊貓尋蹤圈內還很少有游人進入。在試運行期間,進入熊貓溝的票價為360元/人。
在進入熊貓溝前記者被要求簽署了包括需要接受環保、安全教育和野外生存培訓,需按指定時間和路線進行科考活動等內容的協議,并被要求圍上了綠色的垃圾布袋。公司負責人說:“所有游客進溝都要履行這些手續,不僅自己的垃圾要帶出,看到溝內有其他垃圾也有義務帶出。”
如能常見野生大熊貓很有可能違法進入核心區或緩沖區
“這更多的是商業行為,如果真的老能見到野生大熊貓很有可能違法進入了核心區或緩沖區”。四川省林業廳保護處唐處長告訴記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大熊貓一般都在核心區或緩沖區活動,因為離人和公路太近,野生大熊貓幾乎不到實驗區活動。雖然該項目注明為“科考游”,但唐處長認為,只要有“游”字就證明其還是旅游的一種,而核心區和緩沖區是禁止從事任何商業活動的。
臥龍管理局副局長、特區副主任張黎明說:“實驗區在不影響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可組織開展參觀、旅游等活動。但絕對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和核心區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他表示,管理局已經派相關人員檢查過該項目,未占用緩沖區,如有導游在介紹時告知為緩沖區則是夸大介紹。
“21號”來自研究中心不會野化放歸
熊貓尋蹤圈內的“21號”從何而來?記者通過了解后得知,“21號”原為野生大熊貓,生病后被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救助,多年來一直進行人工飼養。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大熊貓研究專家王鵬彥介紹,研究中心與公司合作,由公司建成野訓圈,把研究中心的熊貓放到圈內野訓對整個種群是有好處的。
對于運行公司對熊貓野化后放歸的說法,記者隨后在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了解到,熊貓放歸培養的最佳年齡為2到3歲,經過兩三年的野化,在5到6歲時放歸,中心主任助理教授級高工湯純香介紹,目前中心已經成功放歸了第一只野生大熊貓“祥祥”,他介紹,熊貓的年齡乘以三等于人類的年齡,26歲以后隨時都有可能正常死亡,“21號”由于年齡過大,放歸沒有意義。如果是野化放歸中的大熊貓則肯定是要逐漸減少與人接觸的次數,來激發它的野性,飼養員也是逐漸減少喂食次數,來培養它對自然適應的能力,如果經常看到人,它對人的依賴性則不會減弱。
權威聲音
絕不能把大熊貓棲息地當成高端旅游市場來打造
關于生態游開發的度的質疑和擔憂的聲音不止來自專家和民間。
在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成功后的新聞通氣會上,建設部駐成都規劃督察員衛家坦就曾表示,絕對不能把大熊貓棲息地當成一個高端的旅游市場來打造,大熊貓棲息地核心區域,絕對不能出現諸如五星級酒店等與自然遺產不協調的設施和建筑等,因為這些東西的出現,必將嚴重破壞保護地生態環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說:“大熊貓棲息地自然遺產資源,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環境,如果開發一定要適度,過分開發將會對大熊貓的生活環境產生很大的影響。”
而據媒體報道,上月末在全國生態旅游現場會上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如果生態旅游發展方針錯誤,就會出現一系列負面問題。他所指的問題包括:過多的人工化、城市化;過量的吃、住、游和交通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游客超載過多干擾動植物生存繁衍的環境,不當的開發模式,造成山體的滑坡,水土的流失,植被的破壞,瀕臨絕種物種的消失;過強的市場化和商業化開發動力與政府管理缺位并存。“資源開發的市場化、商業化的動力很大,但是政府的管理缺位就會使得公共利益受損。”仇保興提出的問題是生態旅游開發的共性問題,同樣也是臥龍開發生態游面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
質疑
生態游是否會破壞熊貓棲息地?
在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成功后,對于能否在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如要開展應該有何限制?質疑的聲音一直都存在。
■大規模旅游開發應被禁止
“大規模旅游開發應被禁止,這將會縮小野生大熊貓的活動范圍”。原蜂桶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崔學振研究大熊貓36年,被稱為“熊貓局長”。他告訴記者申遺成功后,聯合國有關專家將通過衛星等高科技手段對棲息地內的生態自然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在每兩年一次的評估中,如環境不合格將被予以警告,警告后仍達不到要求,則會取消世界自然遺產的資格。
“成為世界自然遺產以后,大熊貓棲息地內及周邊不可大興土木,修建賓館、飯店等旅游設施。同時,也要嚴格控制游客數量,防止游客大量涌入棲息地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對大熊貓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他強調野生大熊貓數量才是決定熊貓種群發展的關鍵,比保護野生大熊貓更重要的就是保護大熊貓的棲息地不被破壞。
■開發過程中度很難掌握
“北美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離人越近的野生動物其糞便中含有的某種激素就越多,而這種激素含量越多則代表其越緊張,目前還沒有在野生大熊貓身上做過類似實驗,但如果開展生態旅游處理不好垃圾和人流量太大等問題必然會影響到野生大熊貓”。北京大學大熊貓和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朱小健老師說。這與保護中心的熊貓專家湯純香“野生大熊貓一般會與人保持一定距離,不愿受到人為干擾”的說法基本吻合,“汽車喇叭和人說話聲音都會嚇跑野生大熊貓”。朱小健認為,在開發生態旅游的這個過程中,“度很難掌握”。開發還是保護?
在開發還是保護這個問題上,主管生態旅游的張黎明副局長同樣感到左右為難,“保護區有將近5000居民,其中藏族和羌族占大多數,農村人均純收入2253.29元,雖然逐年提高,但仍較貧困,為了滿足大熊貓需要的食物,保護區一直在實行退耕還林政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地居民種的一種白菜每斤只能賣5分錢,許多居民都表達了希望通過生態旅游改善自己生活的愿望。
“把居民都遷出保護區需要大量經費,也是不現實的”。在張黎明的計劃中,適當地開發生態旅游,可以為居民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以第三產業服務業為主,將可以大大改善當地的生活水平。
“如果理想化的話,保護區內最好是沒有人,但以目前我們國家的情況這是不可能的”。既是研究中心專家又是臥龍管理局副局長的王鵬彥對于這個問題的看法是,發展對保護不可能完全沒有影響,如果發展可以促進保護,就比單純的保護要有意義。
按照臥龍管理局方面的說法,將把大熊貓生態旅游開發面積嚴格限定在臥龍保護區總面積的1%相當于20平方公里的范圍內。
阿壩州九寨臥龍大熊貓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為了保護臥龍保護區,投入開發比重以生態旅游最小,文化產業次之,網絡大熊貓王國推廣力度最大。“開發高端游可以減少臥龍基地承載壓力,通過提高價格、身體檢查、環保認可等來達到控制旅游人數的目的,甚至有些高端客戶可以采取直升機直接飛入的方式。”
據該負責人介紹,公司計劃在臥龍鎮建兩座5星級賓館,其中一家被他形容為超6星級的生態賓館,建設污水處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和生態廁所,做到全生態化。此外,還將在黃草坪開發“熊貓營地”,收費價格將有可能達到1000美元或2000美元,其設想是在區域內熊貓自由活動,人只在一塊小島范圍內活動,形式與野生動物園相似,可以以木屋帳篷等形式住在熊貓中間,每天只接待數十人,目前還尚未開始建設。
在該負責人的設想中,臥龍鎮主要接待有生態游和科考需求的人,占總旅游人數不超過20%,其中可以進入熊貓溝的人不超10%,高端區每年則要控制在20萬人左右。
不過顧慮同時存在,正如王鵬彥所說,“保護與發展的這個平衡點是最難找的。”
根據臥龍管理局提供的數字,2005年臥龍接待游客20.61萬人次,2006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臥龍游客人數突破3萬人次,同比增長13.45%,今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接待游客17萬人次。
記者前往臥龍時,橫穿臥龍保護區的省道303線正在改建,改建后的公路將于明年6月竣工,成都到臥龍的時間將縮短至1個半小時。屆時,這條路寬達到8.5米的新公路將為臥龍更方便地帶來游客。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