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習俗--淵源 |
過年,是古代元旦、當今春節的俗稱。無論是"元旦"、"春節"或是"過年",都有其來歷。 元旦一詞,最早出于南朝梁人《雅樂歌》:"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第一或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元、旦合起來,比喻一年的歲首,也就是一年開始之日。但將哪一天作為歲首,我國歷代有不同的擇定。《史記》載:夏代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以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為元旦;漢武帝又恢復正月初一為元旦。自此延續下來。辛亥革命后,改公歷紀年,將陰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公歷1月里日稱為新年。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以法律的形式,確定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歷1月1日為元旦。 春節風俗源于上古社會的"蠟祭"。古代"蠟"通"臘",故也稱"臘祭",主要祭祀莊稼和收獲神,如農神、禽獸神等。在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時代,人們在新的一年開始之日,感謝神靈、祖先的恩惠,并祈求來年神靈繼續消災降福于人間。 相傳在上古時代,有一種怪獸名字叫"年",兇猛無比。它不但捕食百獸,而且到了天寒地凍的冬天,因山上不易捕食,便出山進村獵食人和家禽家畜,人們為此惶惶不安。人們和"年"經過長期周旋之后,發現了"年"有害怕紅顏色、火光和響聲的弱點,便想出辦法,待冬天"年"將要出山害人之時,家家戶戶門上掛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燃著篝火,敲敲打打鬧得震天響,"年"進村碰到這種情況害怕起來,扭頭逃跑。一夜平安無事,天亮后,人人興高采烈,相互道賀,還張燈結彩,殺雞宰羊,設宴歡慶。年復一年,形成一個歡樂的節日,叫"過年"。 "過年",原本屬于傳說,而后卻成為元旦和春節的代詞或俗稱,且賦予更確切的含意,即經過年的交際。 "過年"雖是元旦、春節的俗稱。但其內涵卻有所區別。元旦和春節是指約定成俗的那個日子。元旦指公歷的1月1日那一天,春節是指陰歷正月初一的那一天。"過年",真正指的是除夕晚上,一夜跨過兩個年頭。但按活動范圍,一般泛指年底和年初相接的那一段時間,年底又稱"年關","快過年了",客家人習慣說"年關快到了","關"者,一為年的分界線,二為窮人過還債之關。"年初",俗稱新年,"年關"加"新年",便是"過年"的時間范圍。客家人通常是以十二月廿五日入年界開始(也有二十三日開始),正月十五日元宵止。客家俗語云:"飲過元宵酒,各行各業快動手",提醒人們過年結束了,要恢復正常的生活了。 入年界開始至除夕,是為過年的準備階段,除夕是歡度新年的開始。自此便有一系列的民俗活動。梅州地區民謠道:"初一就話初一頭,初二又話新年頭,初三又講窮鬼日,初四就話嬲一日,初五又話神下天,初六又話結團圓,七不去,八不歸,九九十十看打獅,十一十二龍燈出,索性半月正來歸。"(引自廣東嘉應民間文藝研究會《客家民俗》1985年創刊號)1、入年界。客家人一般從陰歷十二月廿四日或廿五日開始。入年界后,家家戶戶為歡度新年而忙碌。其中一個重要項目是送灶神。送灶神習俗起源甚早,周代即被列為"五把"之一。《禮記·曲禮下》云:"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茶五祀。"陳澔注:"五祀,則春祭戶,夏祭灶,季夏祭中溜,秋祭門,冬祭行。"當時祭灶是在孟夏,即陰歷四月。漢宣帝后把它改為臘月初八。到了宋代,又改為十二月廿四日,傳承至今。先秦時期,灶神職司炊事。自漢始,成為天帝派往人間司察人們功過的神祗。《禮記·祭法》鄭玄注:"(灶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太平御覽》卷一八六引《淮南萬畢術》"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同時,灶神還有賜富職司的傳說。據《后漢書·明興傳》載:漢宣帝時,陰子方因臘日祭灶而"暴至巨富"。自此,祭把灶神便相傳成俗。民間說,十二月廿四日灶神要上天奏玉帝,所以為其餞行,希望他在玉帝面前隱惡揚善,祈求玉帝庇佑下界五谷豐登,人畜平安。不過餞行也好,祭掃也好,儀式并不復雜。當日下午或晚上,由家庭主婦在灶臺上擺上清茶、果品,焚香點燭,叩頭祈禱,便完成了"送灶君"之大事。 "送灶君"一舉,也表示"入年界"的開始。寧化、清流、石城、寧都等閩贛地區,把此日推遲為二十五日,不知是否忌"四"(客家話"四"是"死"的諧音)的緣故,或為了同入年界一致起來。閩贛一些地區把灶神作女神崇拜,俗稱"灶君老母"、"灶君太太"。漢代曾對灶神的性別發生爭論,據《太平御覽》引《五經異義》載,鄭玄以為"灶神祝融為老婦",許慎以為"非老婦也",并說"灶神姓蘇名吉利,婦姓王名博頰"。其后,灶神形象遂為男子。但寧化等地奉為女神,是否鄭玄的影響,還是由于灶神司灶事,察小過,主飲食,是婦道之事,所以司灶之神亦是女的所然。寧化等地對灶神非常敬奉,凡過年、節,煮雞、鴨,做米果,熟了之后,首先要敬奉灶神,家中有什么疑難的大小事,要祈灶神消災彌化,或求教解決的辦法。大掃除,搞衛生,也是入年界后的一件大事。當然也有在入年界之前開始打掃衛生的。客家人俗稱"掃灰塵"或"掃洋灰",屋里屋外、"天上地下"、家什器具,無不打掃、洗刷一千二凈,這種客家人愛衛生的美德源遠流長。 做糕果,辦年貨,也是客家人入年界要辦的大事之一。客家人過年無不蒸糕,稱糖糕或年糕,可能是"糕"同"高"諧音,"年糕",寓意"年年高",圖個吉利。米做的糕果種繁多,各地做法不一,有蒸的,有油炸的,但其形狀基本是圓的,有團圓之意,意味著客家人歷經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十分渴望長久的團圓。但是永定縣撫市鎮鵲坪村黃泥丘的客家人春節卻不蒸糕,原因是他們的上祖于春節前發現剛出鍋的整籠糖糕被竊,立即且喊且追,小偷知道不能得手,就把糕放在門檻下逃跑了,失主追賊心急,當跨出門檻時,一腳踩在熱騰騰的糕上,造成傷殘,此后,便不再蒸年糕了,而改成打糍粑。過年除做糕之外,普遍的要做豆腐、香腸、臘肉(這些一般在冬至后就開始做),購買雞、鴨、魚,以及柑桔、核餅、糖果等各種食品,還有鞭炮、蠟燭、神香等等。 入年界之后,一般不干重活,不食酸菜、霉豆腐,不食粥。主要是象征回避晦氣,不再"窮酸"、"倒霉",期望來年有個好光景。2、除夕。除夕,又稱"除日"、"除夜"、"歲除"、"歲暮"、"歲盡"、"暮歲",民間習慣稱"大年三十"或"年三十",客家人稱"年三十前",也稱"過年"。嚴格說,除夕是一年最后一個夜晚,而大年三十,是最后一天,但民間沒有如此區分。年三十這一天一家人主要事項是"上紅"、貼門神、祭祀祖先、準備年飯、守歲等。 "上紅"即是貼春聯和貼紅紙。在中國人的眼里,紅色是吉祥的象征,紅紅火火,表示興旺,所以大凡大件家具、農具和重要的物品都要貼上紅紙,如床、桌、凳、飯甑以及農具,大大小小的東西,都得貼上一塊紅紙。此習由"過年"的傳統相沿至今。貼春聯的習俗由來已久。五代時,后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板,辛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人們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客家的偏僻山村,有的農戶沒有春聯,也要在大門板上貼一大塊紅紙。廣東梅州客家地區,到了年三十,一般人家都把用紅漆寫有姓氏堂號或姓氏的燈籠高掛在屋前。 貼門神。門神兩字,在《禮記·喪服大記》中鄭玄注道:"釋菜,禮門神也。"傳說黃帝時,有"神荼"、"郁壘"能捉鬼,而后就有人把他們繪畫貼在大門兩邊抵御"兇鬼"。《荊楚歲時記》上說:"歲旦繪二神貼戶左右,在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到了唐代又出現秦叔寶、尉遲敬德二人為門神。傳說,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不好,常聽到臥室外有拋磚擲瓦、鬼魅呼叫的聲音,鬧得官庭不得安寧,他很害怕,把此事告訴群臣,秦叔寶出班奏道:"臣愿和尉遲敬德全副武裝立宮門外把守。"李世民準奏,當夜果然相安無事。為了免除秦、尉二人守夜之勞苦,于是把其二人繪畫下來,貼在各層大門兩邊,栩栩如生,邪崇從此絕跡,因此后人把他們二人也當成門神沿襲下來。明代開始,門神中還增加了財神爺。 祭祀"社官"。"社官",俗稱"社公"。客家人敬奉"社官",是當土地神崇拜的。《禮記·郊特祀》道;"社,土地之主。稷,五谷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以報功也。"縣城一般建有土地廟,鄉村只有社壇、神龕,而且一般都設置在"水口"、村口。民間認為土地神善良,樂于助人,是鄉土的保護神,司鄉土之事,立于水口、村口,便能守一方一村之樂土。一年中,除進行春祭、秋祭外,村中人家,凡有大小喜慶都要先孝敬他老人家。家養豬宰殺時,先要向他報告,在社壇上拿一塊磚頭回家,打"花紙"(豬血淋在磚頭和紙上),謂"請社公回家食豬血",豬宰殺后,還要拿一塊煮熟的豬頭肉和豬尾巴以及"花紙"到社壇敬奉社官,并要燒香鳴炮,祈他庇佑六畜興旺。過年過節更忘不了他老人家。年三十,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鴨,一般習慣上午捉雞去社壇殺(若一家要殺幾只雞,只需拿一只即可),要燒香點燭放鞭炮。待雞煮熟之后,還要將整只熟雞回敬一次。所以每逢年三十這一天,社壇香火不斷,熱鬧非常,大家都去感謝土地爺一年守上安民之功德,祈佑來年大吉大利。 祭拜祖宗,客家人素有尊宗愛祖的傳統美德,他們敬祖宗過于敬神,信神敬神者,各有所崇,而敬祖者并無二義,一是出之于氏族傳宗觀念,二是認為先祖也是神,俗稱神祖,有雙重認識。家境好者,認為是先祖神靈庇佑,家境貧寒者,也不埋怨先祖,而自認為命運不佳,所以一年過去了,自然不能忘記祖宗。祭祀祖宗,既表孝心和謝意,宗祠和香火堂支祭拜,宗祠在本村的,先祭拜宗祠而后祭拜香火堂(即分支祖宗神堂)。供品一般是"三牲",如雞、豬肉和魚,前二者一定要有,都要煮熟,以及年糕、豆腐、果品等。供品上都要"貼紅"。寧化等地客家人習慣在雞上加一條雞腸和一片"長命菜"。供品擺好后,燒香點燭放鞭炮,然后跪拜,祈禱。 食過年飯。年三十晚上食過年飯,是這一天的核心,一般家里都做好雞、肉、魚及其它菜肴。菜肴品種各地有所不同,但各地都有相沿成俗的必須菜。如廣東梅州地區一定要一道釀豆腐。此道菜是廣東客家名菜,被稱為皇帝菜,所以一定要有。閩西地區一定有一道肉九,有團圓之意。寧化等地,有兩道菜是不可缺少的,一是紅燒豬蹄堡,寧化人叫"腕子筒",是豬的腿跟下割下約1-3市斤重的一塊,整個煮熟后,油炸成焦色,然后上佐料燉爛。食時不用刀截,用筷子扒開便可,味香肉爛,十分可口。另一道菜是"長命菜"。寧化人在準備祭祖和年飯中,白天,要把雞、豬肉等整只、整塊放進鍋中煮,煮熟后,湯中投入蘿卜和芥菜,芥菜不能切碎,要整片煮熟,食時也只能撕開而不用刀切,寧化人稱之為"長命菜",取"長命"之意,一鍋煮下,可以連食幾餐。臺灣客家人也相沿此習,只是用的菜不同而已。食過年飯,都是一家團聚,桌上要擺比實際人數更多的碗筷,以示還在增長,有的人家人口不足八個,但八仙桌上仍擺上九副餐具,并且無論會不會喝酒,都要斟上酒。 過年飯,原為家人的團圓飯,但也有相請"過年"的,主要是兒女親家(本村的)和最要好的朋友,為了輪流請"過年",所以把本來是除夕的晚餐也就提前了,但一般是要在入年界之后才請。而無論年飯提前與否,除夕之夜總得意思一下,簡單一點,形式還是要的。年飯之后,便是要發"壓歲錢"了,大人給小孩發,有獨立經濟收入的兒孫也給長輩發,相互祝賀,全家人歡歡樂樂。 守歲。守歲是民間除夕的重要任務之一,此習古已有之,南北朝時,梁·徐君倩寫下守歲詩《與內人共坐守歲》: 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 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 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 唐·杜甫也寫了《杜住宅守歲》,詩云: 守歲阿咸家,椒盤已吹花。 客家人守歲主要是"點歲火"。"點歲火",即用特制的油燈點火。家里最少點三盞燈:一是廳堂、一是門口的"天燈"、一是灶臺上的灶神燈。除此,村中較近的廟宇,家家戶戶都在神壇前的香案桌上點一盞,村中無廟宇的則在"香火廳"中點。所點的"歲火"都要不斷添油,直到天亮。 家庭主婦把廟中或香火廳中的歲火移回家里,路上不能讓它熄滅,到了家里還要繼續點明。點"歲火",亦稱"光年",有"一年中光明愿遂"之意。所以,家庭主婦要經常去觀看燈盞里有沒有油,是否"開花",有無熄滅等,若見到"燈花"就很高興,認為是吉祥之兆,若燈火被風吹熄或被碰倒,主人就很驚恐,認為是不祥之兆。至于"守歲",就不一定到天亮,家中大人小孩坐在一起敘家常,想睡就睡。近年電視普及之后,全家人一起看電視,敘家常,直達午夜之后,接著迎新年,放鞭炮、焰火,稍事休息,便又要"開門"。"守歲"之因,也許就是席振起在《守歲》詩中所云: 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遍從此夜惜年華。 "守歲"除愛惜生命、愛惜光明之外,還有辭舊迎新之意。客家人都在年三十笊好飯,留到初一吃。江西省南康縣客家人除夕晚上灶膛留火種,作初一生火之用,寓有"不斷煙火",年復一年延續之意。 3、大年初一。初一是春節正日,也"大年初一"。從這一日開始進入歡度春節的高潮。吃、喝、玩、樂、探親訪友,歡歡喜喜度過十天半月。客家人俗語說:"年到初一二,家家打斗敘。年到初三四,人客來來去。的到初五六,有酒又無肉。年到初七八,家家捧粥缽。年到初十邊,依舊同先般。年到十五六,食了余剩肉,耕個耕,讀個讀。"也有"有吃有吃聊(玩)到二十"之說。 初一,自午夜開始至早晨,鞭炮不熄,此伏彼起,十分熱鬧。午夜放鞭炮是辭舊迎新,接著便是"開門"、"迎財神"。時間不一,認真的事先要擇好吉時,屆時開門迎財神,一般的在凌晨或清早,"懶"一點的,天大亮才起床。各家起床最早的是主婦,她早起洗刷鍋灶,燒水,擺好供品,然后才請男人起"開門"放鞭炮。閩西等地客家人的供品有講究:上供時米中要插12雙筷子、12根大蒜(閏年各加一),放黃紙錢、白紙錢、桔子、袖子等,有的還有銀元,取"有財有食"之意。有的加插"歲飯花",取"來歲和花發"之意。寧化等地,舊時這天請男人起床不叫"爬起來"、"起床",而是叫"出首"。"首"在這里不指頭,而是"窩"的土稱,"出首"是"出窩"的意思,舊時挑擔做生意的人也都是這種叫法,大概是"遠走高飛"的意思。而"爬起來"、"起床"含有摔倒或休眠的意思,故認為不吉之言。這天早晨各地都呈現一派熱烈、歡樂、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正如王安石《元日》所描述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開門"之后,便是早餐,有的吃素,有的吃葷。素餐:閩西客家素食主要有團圓場丸、紅棗、花生、糯米甜飯,都是吉祥之物。也有用芹菜、蘿卜絲等煮米茶吃。贛南南康縣等地客家人也是素食。贛南信豐縣客家人喜歡以富菜(芹菜)、豆腐下飯。拜祖回家后吃果子茶。葷餐:主要有雞、肉、魚等。寧化等地食葷者,一定幸慌貪漬都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共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