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吃餃子有講究 |
餃子,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美味佳肴,特別是新春佳節大年初一,人們都要熱熱鬧鬧地包餃子吃,而我們北方人更為偏愛,所以民間有“好吃不過年餃子”的說法。 餃子是我國源源流長的佳肴食品之一,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在沒有真正“誕生”之前,其“祖先”是漢代的餛飩,餛飩“以其混沌之形”而得名,也就是沒有規則的外形。后來,古人把餛飩做成半月形,就類似后來的餃子了。餃子最早出現于隋代,其記載最早見于隋代顏之推的文集,他說:今日餛鈍,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這種以米面做成的偃月形餛飩,當時叫做“粉角”,北方人說“角”為嬌(音餃),餃子之名就這樣人為的誕生了。但餃子誕生之后,餛飩仍然是人們廣泛食用的美食佳品,因為它既經濟便宜,又實惠果腹,所以與餃子一直并存至今,只是餃子重在吃餡,餛飩重在喝湯。一直到了明末清初,二者才開始分類經營。現在人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餃子實物,是在我國新疆吐魯番地區一座距今1300多年的唐代墓葬中出土的,該餃子放在一個木質碗中,外形很完整,與現代餃子完全一樣。 今天的餃子與過去相比,不論是在名目、花樣、還是品種意義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并且更加豐富多彩,各具特色。如東北地區的老邊餃子、江南的蒸餃、水煎餃、北京地區的青水煮餃等,這些似翡翠瑪瑙般的餃子,玉潤玲瓏,彎如弦月,不但色味俱佳,而且人們還根據其不同的風格起了許多富有詩情畫意的名字,如海底撈月、四喜臨門、五子登科、八寶拜壽、恭喜發財、香花獨秀、鴛鴦雙棲等。 在海外的華人餐館,餃子更是占盡風頭,一些外國人品嘗后,無不稱贊說:“味道好極了。” 餃子成為春節美食,大約是在明代中期以后,原因是餃子餡鮮味美,并且形狀像元寶,所以春節吃餃子又表達了人們恭賀新年發財的美好愿望。 不過,關于過年吃餃子,在民間還有一種傳說。從前有個皇帝想長生不老,奸臣潘奇獻媚道:“人要是能吃百樣飯,就可以延年益壽成神仙,皇上您可以下令在各地招選名廚,讓他一日三餐做新飯,吃到百種飯,不就可以長生不老了嗎?”后來有個手藝高超的廚師王小二被選入皇宮,他做了九十九個不同花樣的飯菜,皇上十分滿意。這一夜,王小二很高興,心想明天再做一樣飯就可以回家與妻子、兒女團聚過年了。到做飯的時候,他看到案板上有剩下的羊肉和菜,于是就拿起刀將其剁碎,用面包了許多小角角,開水煮熟后送給皇帝,沒想到皇帝吃得非常香。為了經常能吃到這種美食,就把王小二強行給扣留了,王小二恨透了這個昏君,幾次逃跑都被抓回,最后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懸梁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廚師不畏權貴,以死抗爭的精神,就在每年的大年初一全家團聚包扁食吃,于是代代相傳,就形成了過年吃餃子的風俗。 在陜、晉一些地區,新姑爺第一次上門,女方家便以水餃招待女婿,并且常讓女方的嫂子包餃子。嫂子往往要戲耍一下這個妹夫,不是包幾個辣椒餡的餃子,就是包幾個花椒餃子,弄得姑爺有“苦”難言,這個習俗可能是想說明:“我家的家姑不是好欺負的,以后要對她好點,這辣味算是警告。” 俗話說:“迎客的餃子送客的面”,吃餃子象征著親人團聚,新年發財.餃子的味道是鮮美的,而關于餃子的飲食文化則更是燦爛迷人。現在的餃子融匯了我國南北菜系烹飪之精華,采用多種原料,包括高檔的魚翅、鮑魚等山珍海味和普通的時鮮果蔬,甚至野菜等。經過復雜的工序制成餡料,并采用蒸、煮、煎、炸、烤等多種烹制方法,烹飪出咸、甜、麻、辣、酸、怪等多種肉香型、卵香型、果香型、醬香型、索香型和海鮮香型六個香型的多種口味。餃子造型綜合捏塑、雕塑、組合、點綴等技藝,使每一種餃子造型技術與藝術巧妙結合。上席的餃子有的像金魚戲水,有的如歡蹦的小兔,有的形似壽桃,有的如珍珠。使眾多的賓客都不忍將這一逼真的藝術品送入口中。 |